江苏六日(16):东林书院(三)
2019-7-14
东林书院中部有丽泽堂,是会众讲学的场所之一。堂屋正面墙上是一幅大画,描绘的是东林书院的精神领袖的风采,站在中间的一位,是顾宪成的战友高攀龙。
高攀龙因为与阉党对立被罢官。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的消息传来,高攀龙也在逮捕惩处的名单之中。高攀龙得知消息,谈笑自如,镇定自若。他说:“我当视死如归。”处理好后事之后,就在自家后院小池塘自尽。
堂丽泽堂中有两幅对联。一幅是“为道为法为则守先待后,不淫不移不屈知命达天”。另一幅是“百年旧德读书尚友,四海名贤气节文章”。这些,应该都是东林书院的精神吧。
后世对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行为有各种评价,对他们的介入党争,加剧明末政局混乱,负面评价不少。不过,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值得后人学习;他们在面临阉党迫害时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更值得世人敬仰。
“东林党人表现出来的士大夫的耿直、勇敢、刚毅,为了理想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却万古流芳”;
“东林党大多一身正气,清廉正直,铮铮铁骨,堪称道德楷模。作为一个群体,这种知行合一的品格,在明末实属凤毛麟角,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
徜徉在东林书院,感受着气势磅礴的东林精神,感到了振奋,也感到了悲哀。
我不相信世风日下,也不相信今不如昔;但是,站在东林学者面前,尤其是杨涟、左光斗、高攀龙面前,确有无地自容之憾。
今日之某些学人,为学一如奸商,追逐利益,蝇营狗苟;为政一如墨吏,颐指气使,飞扬跋扈。名为知识分子,无科学无道德,无人品无学品,无正义无气节,无精神无良知,无思想无信念。与东林学者相比,我们很多人应该无地自容。但最糟糕的是,很多人连羞耻心都消失了。
知识分子理当引领时代风气的,一如五四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样。但今日之某些知识分子,如果真能引领时代潮流的话,恐怕只能是引领向愚昧和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