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破解北京“大城市病”困局,通州作为首都“副中心”的定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区建设,是打造城市品牌的一条必由之路。那么,通州区文化创意产业在今天为什么值得关注?
就此,中国网·中国政协频道专访了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工商联副主席谷建华。
北京是从运河“漂”来的城市
中国政协频道:就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来看,市区具有科技、人才优势,房山、怀柔等区县具有旅游优势,你认为通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谷建华:通州自古以来文化底蕴就特别深厚,尤其在商贸、物流方面。从隋炀帝开始,京杭大运河就对北京乃至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过程中,通州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过去的北京,砖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南方人吃的大米、北方人吃的白面,都从大运河经通州运往北京,所以历史上的通州到处是仓储、物流,是一个大的物流区,在物资调配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北京城就是运河“漂”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先有的通州物流集散地,后有的北京城。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也一直没有忘记这条河,国家现在正在办理申遗,运河共流经4省2市,全长1964公里,目前,沿线各地政府都给予了积极配合。
中国政协频道:我们应如何利用这种历史文化资源,使其成为通州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谷建华:北京市委、市政府明确把通州定位为首都“副中心”,这意味着通州要在住宅、交通等各方面配套北京市的建设,而城市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因此,通州规划了中国宋庄、中国礼品集散地、大运河文化公园等多个文化园区。
费孝通的一个想法,催生两大文化工程
中国政协频道:近年来,你先后组织并策划了《京门九衢图》、《运河回望图》两大文化工程,其创意灵感来自哪里?
谷建华:《京门九衢图》的创作,最早源自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前主席费孝通先生的一个想法。他一直很怀念过去的北京城,就思考着画一幅画,用国画的形式把记忆里的老北京串联起来。当时,汇聚了近300位画家,用时三年半,从西便门一直画到东便门,以护城河为纽带把20座城门画成了一个180米的长卷。
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个文化工程,你画到哪个城门都得有故事,你得把故事编出来,比写本书麻烦得多。比如说,骡马寺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骡马寺?它原来是卖马、卖骡子的,所以后来叫骡马寺,有故事,有渊源。作了《京门九衢图》,了解了这些历史文化渊源,才知道运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才有了《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的绘制从东便门开始,一直画到钱塘江,大概用了五年时间。
中国政协频道:这两大文化工程,是如何产生经济效益的?
谷建华:《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的创作完全是民间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目前对长卷的投资已经全部收回来了。在画卷之外,我们还制作了很多衍生品,比如《京门九衢图》的相关图书,扇子、盒子、复制长卷等工艺品。
依据《古运回望图》,我们拍了320集的动画片《神奇的大运河》,计划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目前已在广电总局立项。这部动画片从东便门开始,到拍摄完成要走完大运河沿岸的四省二市。
宋庄正逐步产业化,通州水系治理亟待立法
中国政协频道:作为通州文化的一个亮点,宋庄画家村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谷建华:最早的时候,宋庄聚集了很多画家,黄永玉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目前,虽然产业化规模不大,但毕竟有了产业。经营模式一是画家个人成立的书画院、艺术类机构;此外,还有十几家国企在那里落户,一些作品出口到国外,也形成了产业链。
在这方面,通州区、委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现在主要是打造环境,例如基础设施的积极投入,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就很难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链。
中国政协频道:作为北京的“副中心”,你认为通州应当承担大北京布局的哪些功能?有哪些需要克服的瓶颈?
谷建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住宅、交通等各方面都面临压力很大,而通州区位于北京市的最东端,沿长安街一直往东,从交通上说极为便利,可整体配套北京市的建设,因此在新城区的规划上,整体环境、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进去了。
就整体环境来说,比较难以克服的,比如水系问题。目前,通州运河的污染程度比原来加重了很多。我是土生土长的通州人,小时候下地干农活,中午回来从河里捞鱼吃,现炖都来得及,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水污染是一件大事。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源头,并且是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等五河聚会之地,虽然政府花了大力气来治理,还是不够,应该尽快立法。(首发2014年2月18日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