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苗实认为,首先,真正做一件事情,决心意愿魄力至关重要,甚至比如何去做都重要。毕竟,没有决心意愿魄力,什么也不会发生,就谈不上如何去做。而且,只有决心意愿魄力足够强,如何去做并不特别困难。当下中国,改革的方案千条万条,多得数都数不清。但是,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以后,改革开放难以推进,甚至早已经停滞不前了。至于为什么,大家极有可能都清楚,不用在这里多说。其次,现在的氛围越来越不妙,貌似提改革谈开放,逐渐成了禁忌。而且,即便提到,也不敢大张旗鼓,只能轻描淡写。可以说,真是搞不明白,改革开放本来是基本国策,过去那么有激情,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势不可挡,前程似锦,而现在变成不像样子,如同花儿一样,蔫了谢了。最后,由于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而明哲保身的人越来越多,再加上决策层中锐意改革的人并不多,甚至不占主流,凤毛麟角,导致改革疲劳症是越来越严重。而且,执行改革的关键性部门,对改革的畏难情绪越来越多,多到改革开放无法深化下去。过去,我一直在研究改革转型问题,自然看重深化改革开放。但是,乐意参与这个相关讨论的人是越来越少。也许,失望了,寒心了,就远离了。有什么办法?没有什么好办法,人心散了就散了,只能顺其自然。算了,就谈到这里,下来大家可以欣赏从网上收集到的更深入的观点,一个是胡祖六先生四年前网易财经《意见中国---网易经济学家访谈录》栏目专访时的独到见解,另一个是百度百科网友贡献编辑的“改革疲劳症”词条里的重要观点。
记得,胡祖六先生在2012年说过,这几年一直在说这个行政许可证、行政许可法,减少审批批文,但是政府的批文有增无减,时间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而且不像过去一样,过去还是愿意担当风险,哪怕不是很清楚,还为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就给你批了。现在的政府官员整体的心态越来越保守,想想只要有风险的话什么都不做,因为他不做事就是没风险的。所以就是说比任何一个时候,我觉得,就说现在改革的那种动力,那种激情已经都消失了,现在政府的这里面都是一种改革疲劳症,一就是说很多很多的这种不该管的事情都在管,而且管得越来越多。当然我对政府并没有失去信心,我就觉得只要中国政府坚持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政治承诺,有远见、有智慧、有勇气,那中华民族的这种固有的创业的潜能就能够充分的释放出来,所以中国就能够继续保持高速的,可持续的成长,能够让中国重新尽快地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觉得是完全、完全可以,在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你们这一代人,完全会实现的。
另据据百度百科介绍,改革疲劳症,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疲劳懈怠现象,“改革疲劳症”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改革的质疑在增加;二是改革的动力在减弱;三是对改革的畏难情绪在增加。“改革疲劳症”对今后的改革和发展极为不利,必须引起高度警惕。{1}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明、正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进行改革是一项挑战性和探索性极强的事业,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当前有那么一些人抓住这些问题开始质疑“市场化改革”,他们认为资源环境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问题等都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因此必须纠正和停止这种改革。质疑者有质疑的视角和理由,我们不能一味指责他们,而要正视这种质疑。对改革质疑的增加警示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方式,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公正性。{2}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贫穷和选择自由的严重缺乏,改革的积极性很高,改革的共识较多,改革的动力很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一些人似乎感觉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一个“自动前行”的阶段,改不改革无所谓,改革已远不如以前那么迫切了。殊不知,当前的发展成效恰恰是过去的改革累积带来的。但我们必须正视这种在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改革重要性和迫切性的淡化,重新凝聚改革的动力。{3}过去三十年的改革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外围后中心”、“循序渐进”的策略。这种策略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结成了改革的“广泛统一战线”,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将容易改的改了,将较难的“硬骨头”留了下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能再“舍难就易”了,必须啃“硬骨头”了。在这种新形势下,有的人开始出现畏难情绪,开始躲避改革,总想“再等一等”。这是“改革疲劳症”的典型表现!
[写于2017-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