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让禅师在安康的传说


唐伊始,即提倡振兴佛教,依佛道旨意,颁《少林寺赐田敕》,因嵩山少林寺僧以助平王世充有功,至是赐田。《大正藏》卷55载释道宣的话说:“皇唐勃举,义动天心,四海廓清,三宝云构……度僧立寺,广事弘持”,便是初唐时期积极扶持佛教的最好写照。唐太宗对佛教更是热心护持,突出表现在对玄奘大师的敬爱有加,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太宗立即“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可说是“相见恨晚”,太宗觉得玄奘之才,“堪公辅之寄,因劝归俗,助秉俗务。”几次劝他还俗出任宰辅,都被玄奘大师所谢绝。因玄奘大师“唯识法相”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同时因法藏(贤首)大师建立华严宗,使佛教更为兴盛,就是在这浓厚的佛学氛围中,才孕育出中国禅学南宗禅的不世之才安康怀让禅师。
    对安康佛教带来深刻变化的是怀让禅师所宗的南禅。初唐时期,由于佛教名僧辈出,他们皆以才堪大用的资质,从事弘扬佛教理论,到了唐高宗与武则天时期,当这些佛学高僧钻进佛经学术注疏和述论的牛角尖,大阐其佛学义理,相率进入迷宫似的“唯识”、“法相”之学的时候,禅宗忽然崛起,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相标榜,极其适合中国人的简朴,和唐代思想学风朴实浑厚的要求(南怀瑾《中国佛教的传播》)。故有人说:“中国佛学之特质在禅。”禅宗大师——六祖慧能的禅学,是以“顿悟”为主。因为他出身平民,不依文字,说法都是用通常的口头语,使高深的佛学,一变而为纯粹通俗的平民哲学,所以禅宗的宗风,便如风行草偃,大为畅兴(《中国佛教的传播》)。
金州怀让就是在这种气候下来到了人间,他首先为玄静三藏所赏识,在玄静三藏的启蒙下,惟乐佛法,并在新罗寺攻读经书,这就是地方志所称的“唐怀让禅师庵”,实际上就是怀让在新罗寺读书的地方。关于怀让禅师在安康的传说很多,较著者有:《兴安州志》所载“白云山,在州东北五里,白云之泉出焉,一名卓锡泉,相传为南岳怀让禅师卓锡得泉处。”另一则亦载在《州志》:“三教山,在州北百二十里,山最高,有二龙湫,相传为南岳禅师道场。二龙得度,报以甘泉。其旁有乔松,二龙所游戏,绕三匝而上,旧痕宛然。”最后一则为寓客高寄在平利桦里冈编纂之《兴安州志》:“南屏山,在州东南百二十里,有三水北流,景最幽胜,耆旧相传怀让禅师说法处,灯传不绝,塔寺尤存。”……关于怀让禅师在故乡的传说,一定还有很多,但是代远年湮,遗留下来的无异凤毛麟角,只此几例就弥足珍贵。尽管传说并不就是事实,而我们通过传说却看到唐代安康佛教之繁荣兴旺,便已堪自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