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汉江流域随州名垂青史的“忽悠”大师智缘
智缘是北宋时期活跃在政界的一名医僧。
据《宋史.列传第221卷.方技下》载:智缘(?—1074)随州人。为著名医僧,因精于医道卜算闻名于江淮间。尤精于脉法,擅长以“太素脉”诊病。
所谓太素脉,是一种通过人体脉搏变化来预言人的贵贱、吉凶、祸福的方术(相术),唐朝开元以后流行,后被医家借用来诊治疾病,并预言人之生死。说白了,就是一“巫医”,但经医僧智缘等人提倡后更加风行。说实话,以脉像断人贵贱祸福,当属无稽之谈,但对判断疾病之轻重缓急还是有一定的道理,故历代古医籍均有生死脉候的论述,这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项内容,有点类似现代的预测学。
精于此术的智缘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应召至京师为宋仁宗诊治病情,后住“皇家寺院”大相国寺,朝廷文武官吏多往就医。及至宋仁宗病故后,又为体弱多病的宋英宗(1063—1067年在位)诊治病情,因医术高明获赐“妙应大师”封号。宋神宗即位后,为时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王安石所器重。据宋《清波杂志》载“治平(1064-1067年)中京师医僧智缘为王荆公(即王安石)诊脉,言其子有登科甲之喜”(据说诊父脉能知其子之吉凶祸福),果然次年其子王雱中进士,故王安石对其大为惊佩,以至于王安石在《临川文集》特意提到此事。这从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所作的《与妙应大师说》短文可知:妙应大师智缘,诊父之脉,而知子之祸福,翰林王承旨疑其古之无有。缘曰:“昔秦医和诊晋侯之脉,而知良臣必死。良臣之死,乃见于晋侯之脉。诊父而知子,又何足怪哉?”智缘因缘际会成为王安石方外密友(一说门僧)。此外《续资治通鉴》还记载北宋名臣富弼(1004-1083)托病赋闲在家,其子绍隆病重时,“弼尝使僧智缘治绍隆疾,许以厚报。无何绍隆死,智缘惭,不告而去。”这进一步验证智缘医术高明。智缘著有《太素脉法》一卷(见民国十年《湖北通志》卷82《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更为难得的是,就这样一位著名的“忽悠”大师,却因富辩才,一度成为汉藏和议使者,为当时的汉藏关系起了一定的作用。
据清同治八年《随州志》记载: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中,“管干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官名)王韶(1030—1081)经营西北边防,拟进攻青唐(今青海西宁,时为吐蕃唃厮啰部落居住地,首领董毡)。因鉴于蕃族笃信佛教,“尊释氏”。王韶上书宋神宗采用“以佛事怀柔”之策,并延请京都名僧智缘至边境劝诱蕃族归宋。神宗召见智缘,赐以白金,封为“安抚大师”。智缘富辩才,有胆略,到吐蕃后,不辜负朝廷重托,自称“经略大师”,劝导说服青唐名僧结吴叱腊归附宋朝,结果与结吴叱腊亲善的蕃族瞎药、俞龙珂、禹藏讷令支等部落归附。后因介入王韶与边将郭逵争斗,同王韶反目,王韶上书朝廷,言其“扰乱边事”,宋神宗于熙宁五年将智缘召还,授为右街首坐(或为左街首坐。虽为僧人中地位最高者,但无实际职权),熙宁七年(1074年)去世。其事迹见于《宋史》卷462《僧智缘传》。
知识链接
太素脉把人的脉象变化归纳为五阳脉、五阴脉、四营脉。其中五阳脉分为浮、滑、实、弦、洪五象;五阴脉分为微、沉、缓、濇,实只四种;四营脉,分为轻、清、重、浊四种。
(潘世东转载于彭鲁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