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成为“诗仙”或与汉江流域紫阳道人有关


 李白成为“诗仙”或与汉江流域紫阳道人有关   

 

李白(701—762)为何被称为诗仙?一说天宝元年(742年)时年42岁的李白应召入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即访谒文坛名流贺知章,拿出《蜀道难》来请教。据说贺知章读完十分惊叹,称之为谪仙(下凡的仙人),后人因此之故沿称其为诗仙。另一说李白一生受道家和道教思想影响较大,其诗风透出飘逸潇洒、超凡脱俗之意境,所以李白才有诗仙之美誉。

而对李白影响最大的道家莫过于随州紫阳道人。胡紫阳,生卒年不详。俗姓胡,道号紫阳。8岁时随母到仙城山(今现光山。位于随州市西南30千米处)朝拜,萌生出家修道之念。9岁那年正式出家修道。12岁时修道家内丹之学,已掌握了道家辟谷功法(古代的一种呼吸养生方法,同吐纳相似)。20岁游历衡山,拜茅山宗天师李含光为师,成为道教上清派第十四代弟子。胡紫阳学成回随州后,在仙城山(今现光山)苦竹院建餐霞楼,谈经修道,声名远播,终成一代大师,以至于禀训门下者三千余人(包括著名道家人物元丹丘),并与慕名前来习练道法的李白结神仙交

史载725年〔开元十三年)五月,李白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年,法号道隐,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相遇,司马承祯夸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见李白《大鹏赋·序》)。从此李白对求仙方外更加情有独钟,并写作了《大鹏遇稀有鸟赋》(后改为《大鹏赋》)以自勉。

两年后的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遇见了好友元丹丘,元丹丘是李白早年在蜀中认识的道友。经元丹丘推荐,李白拜访了元丹丘老师胡紫阳(司马承祯的再传弟子)。

据说李白在随州跟胡紫阳学道,尽得精髓,渐入佳境,特作《题随州胡紫阳先生壁》一诗感激。期间,李白向胡紫阳吐露心事,很想向已故宰相许圉(yu)师(为武则天时宰相)的孙女求婚。胡紫阳获悉后,前往安陆与前任安州(安陆)都督马正会一道去许绍(许圉师之子)家求婚。728年(开元十六年)秋,李白与许圉师孙女结婚,入赘许家。先后生女平阳,生子伯禽,夫妇相敬如宾,直至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底许氏病故。这是后话。

公元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应元丹丘邀请,赴嵩山隐居。并在洛阳结识元演(字烟子,时任亳州参军),李白往来于洛阳、安陆之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冬,李白、元丹丘、元演三人一同至随州,胡紫阳对于李白三人到来十分高兴,当晚在餐霞楼为他们洗尘接风,随州最高级别的行政官员汉东太守也来作陪。席间,胡紫阳吹笛,并邀请李白吹玉笙,汉东太守则起舞弄影。那天晚上,李白不但喝得烂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横眠枕其(太守)股了。然而太守对此则不以为忤,还脱下锦袍给他盖上。数年后,李白写下《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记其事。这年冬,元演提出要到仙城山隐居,李白为其送行,并特意写《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一文,表达自已同元演向胡紫阳学道的特殊情感。

天宝初年,唐明皇闻听胡紫阳之名,下诏召胡紫阳入宫问询道法,胡应答自如,获玄宗赞赏,任西京太微宫使((太微宫为皇家道宫))。因宫中遭受排挤,便以患病为由辞归,途中至叶县(今属河南省)病故,遗体运回随州安葬。李白亲撰《汉东紫阳先生碑铭》,甚多溢美之词,自称予与紫阳神交,饱餐素论,十得其九。今现光山有餐霞楼遗迹。
知识链接

贞倩

生卒年不详。僧人。据《随州志》载:贞倩出身于富裕之家,中年破产后浪迹四方,终无所就,遂归于仙城山为僧,学道于紫阳道人,造诣颇高。一度专程去江夏拜访李白,二人情投意合,李白将平生述作,罄其草而授(惜诗文手稿不知下落。而李白辞世后,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将所藏李白诗文结集为《草堂集》刊行)。贞倩返回随州时,与李白流涕惜别,李白亦作《江厦送倩公归汉东序》相送,李白在诗中把贞倩品评为汉东明珠。这是李白在湖北留下的最后一篇文字。

(潘世东转载于彭鲁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