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石川: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投弃权票或另有背景


原题:由西方高调制裁俄罗斯想到啥

 

综合媒体报道,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16日将举行全民公投,将决定继续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联邦。消息在国际社会引发巨大波澜,乌克兰、美国与西方多国均强烈反对,认为非法,称不会承认结果。各界广泛预测,由于俄罗斯族占克里米亚人口大多数,预计公投结果加入俄的可能性很大。分析称,虽然俄与西方关系因克里米亚事件陷入紧张,但美俄仍相互需要,不会轻易破裂,动武、爆发“新冷战”的可能性都不大。(中新网316日)

 

在乌克兰问题上,面对美国与西方的打压,普京与俄罗斯能不能挺的住是一回事。并没有因为被重视,而感到受宠若惊的中国权衡利弊后,投了弃权票,是另一回事。背景与时代的不同,透过现象总能发现一些似曾相识之处。比如就在中新网在报道克里米亚公投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美国(北约)和俄罗斯在黑海动武的可能性很小,可能这两国家斗而不破时,笔者口中一直重复着“似曾相识,似曾相识”这个概念。

 

直到后来美国媒体称,“俄否决了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决议。该决议要求各国不予承认周日克里米亚就是否脱离乌入俄所举行公投的结果。俄国以外的安理会成员国中,有13个国家对这份由美国起草的决议投了赞成票,中国是唯一投弃权票的国家。此前唯一的悬念就是中国是否也会投出否决票。西方外交人士表示,俄罗斯的否决票显示出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孤立。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称克里米亚危机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敏感性’,同时谴责了‘极端主义分子’的暴力行径。不过,中国重申了一贯立场,即尊重主权领土完整和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笔者仍在重复着“似曾相识,似曾相识”。

 

美媒强调的是乌驻联合国代表谢尔盖耶夫,称俄否决上述决议的做法“非常恶劣”,指责俄“手上沾满鲜血”。俄驻联合国代表丘尔金则予以了反驳,“手上沾满鲜血的不是俄罗斯,而是你的朋友们——在基辅独立广场上对抗防爆警察的乌克兰激进分子”。美驻联合国代表鲍尔称,俄否决上述决议是“一个悲哀的时刻”。时代不同了,中国业已成为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美国及盟友对俄的制裁与当年对中国制裁形同大巫见小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未“你懂的”的一幕,与俄国现面临的遭遇如出一辙。称“对大国进行孤立是没有前景的”的俄外交官巴尔斯基说:当今世界,通过全球化丝丝相扣、紧密相连这样的网络,针对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颇为强大的世界级国家进行孤立的想法,任何一位大脑健全、尤其是有先验的人都会感觉到,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荒谬思想时,提到了中国那一年的遭遇。

 

当年华盛顿充当的是对北京进行全面国际打压、进行全面封锁的始作俑者。刚开始,美国采取了一系列中断与中国进行双边合作的措施。为了在国际舞台构建“反华统一战线”。1989714--16日,美国在巴黎召开了“七国集团”国家元首高层会晤,以人权问题为由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其中包括停止高层政治会晤;不再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发展银行向中国提供贷款;禁止西方公司和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冻结在中国的所有投资项目;中国专家无法在工业发达国家获得高技术。当时中国领导层对业已形成的局势分析后,通过了一整套包括政治、经济和外交在内的反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在于,遏制事件向中国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北京制定了新外交路线,在政治上、经济上寻找可替代西方国家的“支撑点”,克服制裁带来的后果,冲破西方国家围堵,重建和巩固其国际地位。

 

首先,对从前的与世界力量中心关系的构想进行了重新审视,而这种构想的重点是北京-华盛顿关系。审视的结果是,向平衡的多元化方向倾斜。在30年时间里,中苏关系首次被放到了优选位置。其二,在中国的地区政策中,发展与邻国的睦邻关系成为关注的重点。理顺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在外交努力中占有特殊位置。总体来说,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与2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91年秋,中国被纳入亚太经合组织论坛,并在构建中国-东盟伙伴关系上开始工作。在外交政策中,大大强化多边外交成为其重要的“补充部分”。为了维护共同利益,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与志同道合国家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很快西方对中国进行国际封锁的企图崩溃了。1989年年末,反华制裁机制已开始动摇。西方很快意识到,和中国的对抗政策,首先打击的是自身利益。日本成为第一个从“统一战线”阵营中瓦解出来的工业化国家之一。1991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此后,欧洲也以日本为例。199010月,欧盟成员国外长会议在卢森堡做出了解除大部分对华制裁的决定。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之间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要复杂得多。但白宫在年末的时候也已经不得不“向后走”。

 

那么,从这段历史中走出的是怎样的中国呢?而世界在针对中国试图建立“防疫走廊”的非理性政策后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无需证明,中国进入世界主流政治、经济中心与顺利克服来自西方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排斥”有着紧密的关系,这一点无需证明。与之相反,中国集中力量搞建设,向前迈出了飞跃性步伐。而美国在20年过后,得到的结果是,中国已经成为其实实在在的竞争对手。西方对中国从外部进行粗暴打压、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干涉的企图,强化了中国社会对西方国家的不信任感,并加深了反西方情绪。所有这些,为北京在国际舞台上执行独立的、有时针对美国和西方国家显示不满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西方针对主权国家单方面协调一致的行动,而且是针对类似中国这样的大国,当然在那些为自身安全前景感到忧虑的弱小国家中引发忧虑。由此,刺激了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扩散。朝鲜停止了自己在《核不扩散条约》中的成员国地位,并开始实施核武器和导弹项目。结果于1993年在朝鲜半岛上出现了尖锐的危机。在美国和西方国家进行制裁的条件下,所有希望与中国发展正常和互利合作关系的国家,在实际上面临着沉重的、而且是完全强加的选择,也就是说,要倾向于哪一方。在国际关系中,这造成了补充性的紧张局面。事实证明,现代世界,是不应该用制裁的语言来进行交谈的。遏制、封锁是没有前景、也是没有意义的。在国际关系中,在相互依赖和不可确定的条件下,任何不假思索的步骤,都将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对于始作俑者来说,也许会自食其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新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如果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将是2008年俄与格鲁吉亚战争结束以来,与西方国家关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如果克里米亚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脱离乌克兰并加入俄罗斯,那么西方虽然没有充分依据指责俄罗斯“侵略”,预计会动用一切手段施压,表达不满,经济制裁成为主要的手段。但俄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政治大国,在诸多国际问题上,美国离不开俄的合作。美俄关系还是会维持斗而不破的格局,乌克兰问题不至于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美国总统新闻秘书卡尼11日在指责俄罗斯“未能创造有利外交解决乌克兰问题环境”的同时也表示,美国将在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以及伊核计划会谈方面继续同莫斯科开展合作的。

 

据中新社称,12日,俄外交部安全和裁军问题司副司长安东纽克表示,尽管由于乌克兰事件,现在俄美关系遭遇严峻考验,但美国仍然在近日表明,在裁军和不扩散问题上有意继续赋有成果的合作。这也关乎美国自身利益。在这些问题上达成的一致,不可能出现倒退。此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当今世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世界,制裁将让双方受伤,“新冷战”只会让各方“双输”。冷战结束已25年,没人愿意再走回头路。对于美俄爆发“热战”的可能性。分析者认为,俄罗斯是欧洲高度依赖的能源大国,并且在伊朗与叙利亚等国际热点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美俄都是核大国,乌克兰还不是北约或欧盟的成员国,因此美国(北约)和俄罗斯在黑海动武的可能性很小。(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