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回顾了2014年经济工作情况,分析展望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面临的形势以后,也提出了2015年的工作思路、明确了2015年的工作任务。其中,稳增长成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也意味着,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相当大、相当多,经济下行压力、企业运行困难、市场供需矛盾等方面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维护经济的安全可靠、实现经济的平稳着落,将成为衡量明年经济工作水平、经济工作成果、经济工作质量的最主要标准之一。
而只要谈到稳增长,很多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亦即GDP会是多少。就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各种各样的分析和预测就已经铺天盖地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明年的GDP增长目标会下调,预计可能会下调到7%。当然,也有分析认为,可能会维持今年的水平。
笔者认为,无论是将GDP增长目标下调到7%,还是维持今年的7.5%,抑或选择其他一个增长目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稳增长决不是稳GDP,决不是GDP达到预期目标了,稳增长工作就做好了。衡量稳增长的效果好坏,除了GDP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之外,更要看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看物价变化情况,看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质量等。
要知道,完成GDP增长目标,并不是一件难事。按照这些年来GDP的统计情况,哪年不是地方上报的GDP数据远高于中央。也就是说,GDP能够调节和操纵的空间实在太大,能够玩弄的把戏也是非常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把稳增长的效果过多地建立在GDP身上。那么,就有可能带来很多的矛盾和问题,留下很多的风险和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媒体和公众在报道、谈论经济问题时,总是把就业作为最主要的考量指标。亦即只要就业率或失业率出现明显变化,媒体和居民的注意力就会十分集中,股市等的变化也就十分明显、十分敏感。相反,对GDP等经济数据,就没有就业和失业数据那么敏感了。因此,我们明年在衡量稳增长效果问题上,也应当把目标更多地放在就业、居民收入等指标上,与GDP一道,构成完整的衡量稳增长效果的考量手段。
事实也是如此,在今年经济增长很不乐观、下行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中央没有采取过于宽松的经济刺激措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就业没有出现严重问题,失业率没有明显上升。这其中,出台针对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定向降准政策等,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如果没有就业做保证,就算今年的经济增长能够实现年初提出的7.5%的目标,也是毫无实质意义的,是有水分的。
由于目前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困难仍然很大,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关闭、歇业甚至破产的危险。如果稳增长的立足点不能放在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和支持上,放在改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上,帮助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摆脱困境,谈论经济增长目标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经济结构如何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如何转变,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能否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关键。经济如何转型得好,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就增长了,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了。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下达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明年初的人代会会不会提出具体经济增长目标,现在也难预测。但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不管有没有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稳增长都不能演化成稳GDP,都不应当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保GDP上。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个“更加注重”,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首要注重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经济增长指标固然重要,但必须围绕居民需要进行,围绕居民就业、居民收入增长等而展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从总体上讲讲,明年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已经确定,稳增长也毫无争辩地成为了首要任务。但是,要完成好这一任务,就必须把稳增长的思路拓宽一些,把眼界放远一些。而总结今年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过度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似乎已经难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而必须更多地使用财政政策手段。因为,财政政策手段对稳增长的作用,会比货币政策更多地体现在民生上、体现在促进就业、推动创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何搭配,两大杠杆内部如何松紧协调,也成为了明年稳增长工作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方面。
稳增长工作一定要抓好,要抓出效果,但是,一定不能被GDP绑架。地方政府应当从GDP中跳出来,站到居民利益角度去认识稳增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