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让历史告诉未来
先讲讲国外。
“人的个性形成于儿童时期”,这是蒙台梭利的名言。蒙台梭利是我们大家熟知的西方儿童教育专家,她是一个了不起的意大利女医生。她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儿童时期的教育对于人的一生成长非常重要,儿童时期的教育就已经决定了人的个性之形成。那么,如何推进人的个性之形成呢?
蒙台梭利的幼教理论主要强调对于儿童进行四个方面的训练,包括:筋肉练习、日常生活的训练、感官训练及初步的知识教育。
今天中国的幼教界把蒙台梭利的幼教理论,主要理解为感官训练是非常狭隘的。实际上,感官训练仅仅是蒙台梭利的幼教理论的一个方面,而且根本不是最重要的方面。
蒙台梭利尤其把筋肉练习也就是体能训练置于首要位置,这是有其西方教育哲学传统的。自古以来,西方教育的目标一直就是非常现实的,那就是要富国强兵。
古代的希腊罗马如此,斯巴达儿童军事集训营堪为西方教育重视体能训练、重视意志力培养的极端代表。
近代的德国与日本的迅速崛起,无疑同时印证了西方强国教育的功利性与有效性。以日本为例,让我们看一看西方强国教育的这种功利性与有效性:
日本的幼儿教育具有典型的大国风范,它充满了对于未来危机的警惕与防御。正如孙子兵法所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日本从幼儿园起就培养孩子要具有关注世界的目光:
“譬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挂着巨型世界地图。当孩子们吃中国豆腐时,教师就引导孩子们在地图上找中国;吃西班牙海鲜饭时,就鼓励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在地图上找西班牙;吃麦当劳时则顺便将美国介绍一番。日本的教师还教孩子唱各国的民谣,学到哪国的民谣,就同时介绍该国的相关知识。”
不仅如此,日本的幼儿园提倡尽早培养儿童的吃苦耐劳精神与坚韧顽强的意志力,搬东西,吃成人的饭菜,冬天在雪地里光着身子玩耍,成为日本许多著名幼儿园、包括阳光幼儿园的必修课——这些说明什么?
这说明日本的幼儿教育战略目标非常远大,说明日本的幼儿教育课程非常具有把握现实的活力,说明日本的幼儿教育方向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
区区岛国,弹丸之地;一亿国民,十分之一于中国——然而,科技先进,经济总量雄踞世界第三!这些说明什么?这说明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弱则国弱——这正是教育救国之必然需要!
说过日本,我们再来谈谈美国。
1958年美国出台了“国防教育法”,这部以法律形式大大加强了美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使之能够满足美国国防安全和称霸世界的需要的“教育大法”,这部以提高美国国民战略竞争力为目标,以提高美国国家战略竞争力为宗旨的“教育大法”,时至今日仍然是美国教育的精神指南。什么是国民战略竞争力呢?国民战略竞争力如何提高了国家战略竞争力呢?美国人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回答。
第一个方面是精神层面的,美国是现代历史以来国家治理手段最具战略高度的国家,美国的政治精英与文化精英精心地研制出了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三大美国国家信念,完成了对于所有受教育之国民的精神整合,并公然向全球渗透推广——
美国人的这种高度认同自我、极力改变世界的信念冲动,正是美国经济现代化、美国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精神推动力。
“自由民主人权”这是美国的三大国家信念,其他国家有他们自己的说得清楚、道的明白、让别国一路追随的国家信念吗?没有,这点只有美国人做到了。这是美国国民战略竞争力在精神信念方面超越其他所有强国之处,这也是美国信念教育的巨大成功。
成人教育如此,美国的儿童教育当然深受影响。有关调查资料显示,美国儿童在国家自豪感、民族认同、文化使命、理想抱负、信念传承等方面,情况远比他国乐观。
第二个方面是智能层面的,美国教育提倡创新,鼓励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很多,不仅是玩的内容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们还极力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譬如画画,多鼓励孩子自由创作,对画的内容、形式、手法均不做限定,所以美国的孩子总是画得满身、满脸都是颜料,画出的成果则让大人们不知何物。相比较,在中国的幼儿园里,孩子们更多的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干净整齐则是基本要求之一,而画画往往是照着样子画,画得越像得到的评价就越高。”这样做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多画家,中国多画匠。
从画画这件小事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在这个创新决定未来的时代,美国人从幼儿教育开始就将受教育者创造力的培养,放在了智能教育的首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的。
第三个方面是体能层面的,美国人的体能训练观念是现代化的、全民化的。美国人普遍认为体育训练,就是人的精神活力外化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保持人生、活力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美国儿童教育鼓励提高孩子的活力,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而不是要像大人,活泼好动被看作是一大优点而不是缺点。“与美国的幼儿园相比,中国的幼儿园强调秩序井然,要求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各种过激情绪的表达,因此中国的幼儿园总是安静多于吵闹。”
美国人奥运奖牌数多次雄居榜首,参加运动健身的人口比例偏高,全美拥有各种各样的儿童体能训练俱乐部——这说明其体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外国的情况就谈这么多,我们谈了欧洲、谈了日本、谈了美国,现在我们回过来谈谈中国。谈中国的教育史,自然而然地我们必须先谈孔子。
2500年前的孔子确实堪称“万世师表”,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伟大的人格实践,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孔子指出了中国教育道德化、心灵化、人格化的大方向。有关教育的目标与方向问题,孔子的言论思想是非常深刻而明确的:那就是信念立教、信念立国!
《论语·颜渊》篇有这样一段话,我现在先把这段话读一遍,一会儿再逐句解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现在我们逐句解释:“子贡问政。”(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孔子是怎么回答呢?“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就是丰衣足食、发展经济;足兵,就是坚甲利兵、巩固国防;民信,就是要使民众有坚定的信念与信心。孔子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三要素、立国之根本。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又问:在经济、国防、民众信念三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舍去一个,先舍哪一个呢?孔子回答说,舍去国防。)“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子贡又接着问:在经济、民众信念两者之间必须做出选择舍去一个,先舍哪一个呢?孔子回答说,舍去经济。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是人如果没有了信念,就没有了人格,那么实际上生不如死。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民无信不立。)
在“足食、足兵、民信”立国三要素中,孔子尤其把“民信”视为不可缺之根本,甚至认为在不得已而抉择时,经济、国防都可舍,只有民众信念不能丢。——孔子这里实际上尤其强调了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拥有坚定的信念与人格。
怎样才能让受教育者拥有完整的人格呢?孔子认为德治与礼教,正是改良受教育者的心灵品性、实现受教育者人格架构的必要手段: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以政治之道来治理国家,以刑法之规来约束国民,民众仅仅能够做到不犯法就不错了,但是内心缺乏廉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利益来约束国民,民众不仅仅能够做到深知廉耻是非,而且还能做到建立自己的人格。
德治与礼教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如何推进德治与礼教呢?孔子认为信念教育正是德治与礼教的灵魂,要纲举目张、抓住这个灵魂。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认为建立人生信念、确立人生理想,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大道。一个有信念、有理想的人,解决了人生前进的动力,所以他必将战胜挑战,实现价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要立志乐道,甚至要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献身,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即是此意。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等一切儒家典籍,无一不是在传播这种信念;中国古代的私塾蒙学等一切儿童教育,无一不是在以信念教育提早镂刻儿童的心灵人格;古往今来中国的一切仁人志士、民族精英,无一不是在实践这种信念与人格!
从忧愤深广、上下求索的屈原,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汉代猛将霍去病;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到义士祖逖,誓克中原,“中流击楫,浪遏飞舟”!从精忠报国、身遭诬陷、志比石坚的宋代岳飞,到清末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悲古恤今,杀身成仁!。确如《大生命心经》所云:“中华儿女,本多志士。神州大地,岂乏仁人!”
然而,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自鸦片战争后,面临了空前的危机与挑战。
近现代以来,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知识分子发起了持续不断的教育探索与教育变革。
维新变法的首领康有为,堪称一代教改宗师。康有为教育学生,特别重视激励气节,发扬精神,广求智慧。
关于儿童教育变革,他在《大同书》中强调:要重视学龄前教育,他提出要建立育婴院,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幼儿园,对中国的孩子实行德、智、体、美诸方面教育。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目标体系,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的开端。
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提出了国民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必须培养“特色的国民”,使中国国民有能力参加物竞天择的斗争。他尤其强调中国教育必须改变近现代以来,中国国民品格上的四大缺点,哪四大缺点呢?第一爱国心之薄弱,第二独立心之柔脆,第三公共心之缺乏,第四自治力之欠缺。
梁启超主张教育必须培养“特色的国民”这个教育思想,比康有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更进一步,指出所谓的“特色的国民”,就是爱国心强烈、独立心坚韧、公共心充沛和自治力强大的优秀国民。梁启超的主张,开教育以提高中国国民战略竞争力为发展方向之思想的先河。
梁启超之后,蔡元培第一次清晰地阐发了现代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对孔子儒家道统的发展与继承。
“所谓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蔡元培所谓的体育,是一种大体育的概念,又称军国民教育,即举国强兵健体的教育——蔡元培强调: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军国民教育是学习西方教育战略思想的产物,在当时危机四伏的中国,其进步意义自不待言。
新文化的领军人物鲁迅先生,在教育方面也有独特建言——鲁迅先生主张在解放儿童的同时,对于儿童教育的方向予以明确的规划:“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什么叫要有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这是民族教育思想的现代觉醒与反弹,这是对那些一味要与洋人接轨、不惜被潮流淹死的洋奴主义者的当头棒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对于规划儿童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儿童教育的价值评估、价值预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性价值。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再一次得到了空前的恢复与提高。由于面临着民族生存的巨大危机,中国人民的思想智力、意志体能,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的严峻挑战——同时也得到了历史性的进步与锤炼。
如同慷慨雄壮、荡气回肠的长征胜利史一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独立的人格信念与国格信念永不可辱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以创造性的智慧与思想、以强大的体能与活力战胜挑战、超越极限的历史!
这样的历史我们必须总结,这样的历史必将告诉我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