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在谨慎中继续演绎结构性个股行情,尽管环保板块陷入调整,但互联网、文化传媒等行情得以延续,使得创业板指数保持了相对强势;主板市场胶着中,国务院决定推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政策利好剌激本地相关概念股集体飚升,“概念股”成为市场的主要热点。
宏观经济指标略好于预期,构成近期市场总体稳定的基础。汇丰及官方制造业PMI指数8月份初值均回升至50之上,明显超出此前市场预计。部分数据佐证了经济企稳的趋势特征,8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显示,1-7 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032.2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1%。其中, 7 月份同比增长11.6%,增速比6月份环比提高5.3 个百分点。在微观层面,上市公司上半年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2.51%,与一季度10.31%的增幅相比,二季度业绩筑底的态势初步显现,这一态势在创业板公司中的表现更为明显:截至8月底,355家创业板公司披露了中报,其中有188家公司利润总额实现同比增长,167家利润总额同比下跌,共实现营业总收入共计1020.5亿元,同比增长20.67%;累计实现净利润共计122.2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7%。净利润同比指标虽不甚乐观,但二季度创业板公司实现净利润72.86亿元,相比一季度的49.42亿元,环比大幅增长47.41%,其中环保、传媒、电子、信息等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期,高成长股受到市场资金的持续追捧。
上述宏微观层面的数据初步显示,我国经济经历前两个季度的增速下滑之后,进入第三季度正在企稳,符合我们在年中策略报告中的基本预测。
对9月市场展望:我们认为主基调可能仍旧是在整体谨慎中继续上演结构性板块及个股行情。9月风险在于,在总量方面,经济增速能否继续企稳将是市场方向性选择的关键;在结构方面,周期股表现取决于宏观经济数据指标,而创业板因此前股价表现各不相同,其整体分化将不可避免。截至8月底,创业板指年度的累计涨幅超过70%,其中超过350只个股平均涨幅在50%以上,超过50只个股翻番,其在持续涨升之后估值水平也在大幅抬高,当前创业板指的动态市盈率已接近50倍,虽较历史最高78倍的水平仍有距离,但相对于沪深300约9倍的水平,溢价率已超过了400%。预计9月市场将逐渐进入“去伪存真”的阶段,那些行业与公司发展较快且资产优质个股仍有脱颖而出的空间与机会,但缺乏高增长及公司基本面支撑的股票将会被淘汰。
9月关注焦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月初陆续公布的各项宏观经济数据指标,宏观经济初步指向的企稳前景能否进一步明朗,若数据指标继续好转,则对市场基本的支撑作用将续增强;二是11月份将召开18届中央三中全会,随着时间趋近,围绕我国基本的政治经济改革的动向信息,将可能会不时地在市场掀起涟漪;三是IP0方面的消息。因市场疲弱,IPO重启时间表被一再延后,目前有呼吁也有反对,会否推出以及如何推出,将牵动市场敏感的神经,IPO重启预计将对创业板产生巨大冲击;四是货币政策方面的动向,今年以来的政策取向一直是“中性偏紧”的,二季度末、也就是5-6月份的“钱荒”仍使市场心有余悸,而9月份正是三季末的时间窗口,在金融机构于季末集中结账过程之中,货币政策能否与之互动,将是市场短期流动性松、紧取向的关键,从而将可能再度影响市场短期波动;五是外围因素传导,叙利亚局面、量化宽松政策如何演化,美国的行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国际资本市场以及黄金、原油等国际贵金属、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继而向A股市场进行联动性传导;
六是中央政府具体的日常动态政策。可以预计,像年初以来由政策促动的环保、IT、互联网移动通信、高铁及城轨、城市交通建设等强势行业板块表现,以及8月下旬以来“上海自贸区”建设促动的上海本地股等地域板块行情等,政策催升的“概念”热点仍将在9月份市场上演。
上述六个方面中,宏观经济表现与中央日常的政策决策动向,将是最为基本的两大决定因素,它既决定着市场“系统性”的表现,也决定着市场的“结构性”机会。宏观经济数据指标若能继续转好,将有利于周期股企稳反弹;若数据转弱,则市场难免重新向下寻求新的均衡。在政策热点方面,虽然预计政府很难再出台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方案,但选择性地支持包括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环保节能等行业在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互联网、健康医疗、消费促进等方面的扶持性政策,仍将是可预期的,这些政策措施也将继续成为二级市场股市热点的导向。从机会把握角度来看,需要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深度挖掘,但概念股的“炒作”之后需及时防范退潮。
宏观数据表现与政策演进决定九月市场走向
comment
编辑推荐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