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样的一句话透露出的治国方略令很多的文人志士费心解读。
我也一直在苦苦的思索。
现在,我自己自认为是思索出答案了,而且我认为我的解说才是最正确的,呵呵。
治大国,若烹小鲜。全句中的关键点在与“小”,不在于烹,也不在于鲜。
无论治大国还是治理小国,都需要烹,烹就是管理。
重看了下道德经,关于大,小的论断是道德经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关于小字的出现是很少的。而在治大国若烹小鲜里出现了,还有个是小国寡民里出现了。
这句话最终提醒的是:在治大国中,从小的方面入手治理才会是有效的治理手段。我对我这样的表述也不是满意。如果用比较流行的话说,是:细节决定成败。
上面的叙述仍然不让自己满意。
这样说,治理大国,要从小处做起。
虽然国家需要大的政策,但是,落实下来还是要从小的方面落实。---这只是政策方面来说烹小鲜。
举例来说,中国制定了很多很多的大的政策,这是一方面,这种行为可以理解为烹的行为,是管理的行为。
大概表述仍然不是很清。
下面说我想要说的:
中国的治理达到了县级,乡级,村级,不过这只是政策执行的延续。
最理想的治理若能够达到家庭的级别,大概是理想化的治理。
还是抛开这些从理论上来说。
国就是大的,无论大国小国,都是大的,治国就是治大国。
烹小鲜,传达的是一种微治理的理念,意思是要顾及到小的方面,从在小的方面要做好。更近一步可以说要关注小的方面的诉求。
我再强调一下,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重点理解“小”,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看法。
初到价值中国,希望在此能够和大家多多交流。
道德经的神韵大概可以到了改一字不可的地步,治大国若烹小鲜,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