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机械的理解问题,都是有问题的


  孔子如丧家犬一般的在各国之间东游西荡的时候。那些跟着孔子游学的学生们,就别说他们的父母了,就是那些学生本身和孔子在内,还不是都不知到下一站在哪里呢? 又怎么能叫做“游必有方”呢?难道说和孔子周游列国的都是没爹没娘的吗?显然不是这样,颜回他爹不是到颜回死的时候还活的好好的吗? 不是还要卖掉孔子的车子作棺材吗?那么说孔子的学生都是不孝之徒吗?那样就有些搞笑了,孔子带着一群不孝之徒,四处宣扬什么忠孝仁义,呵呵。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跟着孔子怎么走都不算是“无方”,跟着孔子走应该算是“有方”的。凭什么? 凭什么跟着孔夫子四处走就不算无方?自己走,就随便改点方向就算无方?这是不能说服人的。所以这个“方”,不应该机械的理解为地理的方位,这个“方”字,或者根本指的就不是方向或者去处。既便是,也只能是一种隐喻。绝对不能机械的去理解。比如说“方”还有一些含义,比如正直、正当等等。某些时候方也可以成为“正”的同意语,那样或许就可以理解“游必有方”的意义了

  “游必有方”,或者可以理解为“如果出游,必须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或者是说只要让父母知道你去做什么了,就算是“有方”了。就比如孔子的弟子们跟着孔子四处走,和我们离开父母去上大学,为了保家卫国去当兵等等,同样也是“游必有方”。

  任何机械的理解问题,都是有问题的。再聪明的老师,教了一群傻学生也都是没办法的事情。这一章的意义和上一章是一样的,仍然是通过讲孝道,来展开“忠恕”之道。“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能为别人想一想,就是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