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一周内两次力挺蓝筹,这种现象确实非常罕见。在以往的投资者教育中,监管部门一般以揭示市场风险为主,而这两次却是有针对性的“投资”教育,背后的意味无疑值得深思。
应该看到,“蓝筹股显示出罕见投资价值”的背后,是在A股市场连续两年“熊霸全球”,并且去年平均每个投资者帐户巨亏超过4万元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说投资机会是跌出来的,但股市如此的低迷表现,却也让投资者有不堪承受之重。
按照传统的观点,A股市场中不乏蓝筹股,但真正值得投资的蓝筹股又有多少呢?头顶“亚洲最赚钱公司”光环的中石油让投资者亏损累累,银行类上市公司“圈”起钱来个个如狼似虎,其它蓝筹股再融资时哪一家不是大手笔?更何况,像中石油这样的蓝筹股,其IPO时发行价格都不低。
监管部门一直倡导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等正确的投资理念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为什么这些正确的投资理念却没有引发市场的共鸣?相反,投资者却热衷于炒“新”、炒概念题材、恶炒ST股、恶炒小盘股?或许正如证监会相关人士所言,这些均与现行的“制度安排和监管操作方面的问题”有关。
投资者是否愿意投资蓝筹股,仅仅只靠监管部门的“力挺”是远远不够的,实际上也“挺”不起来。笔者以为,监管部门与其力挺蓝筹,倒不如将A股市场打造成一个蓝筹市场。而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制度建设的完善与严厉监管手段的保驾护航。
首先,要严把上市质量关。A股市场之所以出现“铁公鸡”横行,垃圾股遍地的状况,有客观的历史因素,也与把关不严有关。像绿大地、江苏三友这样的公司居然也能混迹于市场,保荐机构、审核部门显然难辞其咎。近两年来,新股次新股频频出现的业绩快速甚至是大幅“变脸”的现象,足以说明其中的问题。上市公司本身的质量都没有保证,又如何打造蓝筹股市场?
其次,建立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A股市场呈现出一批股市“不死鸟”与“僵尸”公司,与现行退市机制的形同虚设密切相关,这其实也是市场恶炒绩差股、ST股的根源之一。毕竟与投资蓝筹股相比,绩差股、ST股更容易出现一夜暴富的“财富效应”。在新的退市机制推出之后,如果投资绩差股面临着的是更大的退市风险,其中的投机炒作必然收敛。而且,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也有利于择优汰劣,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弊端。
其三,改变对于A股市场的定位。当A股市场被打上了“圈钱市”的烙印,其实是市场定位出了问题。一个只重视融资却忽视了投资功能的市场,必然无法摆脱“跛脚”的命运,这不仅表现在融资与投资功能的扭曲上,也表现在投资者的投资取向上。事实上,因为错误的定位,因为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也导致了蓝筹股的投资价值被严重打折。
当然,要打造一个蓝筹股市场,还需要监管部门从多方面进行努力,比如严惩上市公司、中介机构的违规行为,严厉打击市场操纵行为,进一步深化投资者风险教育与引导等。只有从多方面形成合力,监管部门的力挺蓝筹,才有可能变成投资者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