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语出《唐·孟郊·游子吟》。孟郊的原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此处的寸草心原指子女的孝心,三春晖原指慈母之恩。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原诗是对母爱的怀念,是对母爱的厚持,前四行诗句用游子身上衣作为反映母爱的物件,而后引出报答母恩的一片厚重心怀,从似乎总难以报答转而确立永远厚厚地报答的满盘心绪。
后人在引用这两句诗句时,常把报恩的对象从母亲转成了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其他人物、群体、社会、民族或国家。知恩图报是为人善良的一个重要反映,是个体道德高尚的一种反映。知恩也就是感恩,感觉到恩惠的存在,知道恩惠曾经光顾自身。
小人,或谓道德低下者,往往表现为不识恩之存在,在他们的生活中,似乎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曾经受到过恩惠的关照、提携和爱护,总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一种判断,某人是否道德低下,或谓某人可否称为小人,只需观其是否感恩,是否识恩。识恩者,感恩者,必不能称为小人,必不能称为道德低下者。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宿凿石浦》诗中写道:“穷途多俊异,乱世少恩惠。”为什么乱世少恩惠,就因为世道乱,关照他人的人少了,提携他人的人少了,爱护他人的人少了。从某种角度来看,当社会上关照他人的人很少时,提携他人的人很少时,爱护他人的人很少时,这个社会也就常常可能是处于乱世了。《朱子语类》卷七七有曰:。“人施恩惠时,心自是直,无疑惮心。”人在给予他人好处时,心是直的,也就是没有坏心眼的,无异于是禅心的展现。被人施恩惠时,如若心也是直的,就能识恩感恩,就会想着要报恩。如若心是非直的,就不能识恩感恩,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报恩了。
培养人们具备识恩、感恩、报恩的素质,实则是培养人们具备高道德水平的重要措施。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自己要能够认得,不要别人给了自己好处,自己还认为这是应该的,似乎给的还太少了,哪来什么特别的好处。识恩是感恩的前提,不识恩,哪来可以感受的恩惠。别人给的一丁点好处对自己来讲全是恩惠,识恩之后的个体,几乎看到自己时时处处都有别人的关照、提携和爱护。认识了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就要好好感受这种恩惠,品尝到恩惠的甜蜜,就会对施恩予己的人,另眼相待,就会在心中自然地产生对恩人的报答,并且斟酌着以自己当前的拥有想方设法加以提取,并呈献给自己的恩公,报恩的念头和报恩的行动开始了。
个体自我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可以从识恩、感恩、报恩开始,经常去认真体会别人给予自己的好处,认识并领会别人对自己的关照、提携和爱护,跨出识恩的第一步,感恩的第二步和报恩的第三步就会自然地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