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媒体报道,我们会发现,与中国对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的期待不同,对于亚洲国家而言,他们更提忧主张积极货币政策的安倍担任日本首相后,会像美国推行的QE4,所引起的世界不安一样,安倍为振兴日本经济中,也可能会要求日本央行无限印钞让日元贬值,进而引发亚洲等其他国家竞相压抑汇率,导致明年货币战争的加剧。但从站在中国的角度,上述问题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关心“中日新班子‘硬碰硬’还是‘面对面’”?
事实亦如此,17日,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重视日本对华政策的方向,希望日方深刻认识和妥善处理两国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方高度关注日本的发展走向,希望日本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之前,媒体已在担忧安倍成为“愤青首相”的同时,展开共唱“劝善金科”的大戏。如环球时报上来就说,“在对华关系问题上,安倍头上至少有两个‘紧箍咒’。一个是日本社会的严重右倾化,民族主义成为政治家们的普遍性盟友。二是中国实力快速上升,日本经济已经离不开中国的拉动……安倍昨天刚一胜选就声明钓鱼岛是日本的’,这样的迫不及待表态就是向前一个‘紧箍咒’投降及迎合。钓鱼岛争端的复杂性安倍再清楚不过了,但他昨天的最初表现不像是他有对这种复杂性给予某种回应的意思……中国实在没必要为改善同日本的关系下太大力气。”
据观察,与环球时报的“咬牙切齿”不同,人民日报则更善于讲道理:“日本新首相接手的是个烂摊子,这个烂摊子是怎么来的,想必也心知肚明……日本要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处理好同亚洲各国的关系,必须学会反省历史、洗刷罪责、克制冲动、规范言行。攀附外部力量恣意行事,违背时代潮流,没有任何前途可言。”文章作者“钟声”虽然并未提及安倍的名字,但它明确提出三个问题,要日本严肃对待,即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问题及和平宪法的修改。缘由是它有可能牵扯到中日新班子的“硬碰硬”还是“面对面”的问题。
比较有趣的是,在网路上撰文的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蒋丰,还打起“悲情牌”:“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当年,安倍晋三的父亲安倍晋太郎担任福田赳夫内阁的官房长官,曾为中日关系四大政治文件之一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倾注了心血。在其后担任中曾根康弘内阁外务大臣期间,安倍晋太郎积极推动日本对华政府贷款(ODA),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表示敬意。通常来说,日本政治家讲究‘子承父志’。我们因此有理由期待安倍晋三重新执政后不会成为‘不孝政权’。”
据他们观察,2006年9月安倍晋三继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以后,当月即访华进行“破冰之旅”,与中方高层达成日本首相任职期不参拜靖国神社的共识,将中日关系定位为“战略互惠关系”,让降至冰点的中日关系出现转圜。最近,安倍晋三在《文艺春秋》月刊上表示,“取得政权以后,希望再一次构筑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政治家以“信”为首,我们因此期冀安倍晋三重新执政后成为一个守“信”的政权。再者,安倍晋三在这次大选中把经济问题放在首位,表示重新执政后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持续下衰的日本经济。日本央行发布的12月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制造企业景气判断指数为负12,连续两个季度恶化。日本媒体指出这与中日关系恶化有直接关联。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倍晋三重新执掌政权以后,即使为了日本的“国益”,也会在修复中日关系上下功夫。
然而,在蒋丰的“悲情”后面,我们却注意到,在大选中撞了“狗屎运”安倍晋三甚至对该国发动的二战中韩侵华战争所犯下的罪行不屑一顾。暗示他将以日首相的身份,前去靖国神社“拜鬼”。不但在钓鱼岛问题上不会让步,还极力主张增加日本国防开支,放宽对实力已然相当强大的日本自卫队的使用限制。而这一计划一旦得以实施,势必会受到了美国很多人士的欢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长期以来一直希望能拥有一个更加自信和强硬的地区盟友。
分析认为,这一举改写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政治版图,它标志着日本在财政及货币政策,在对中国和其他邻国的关系上都可能出现深远转变。同时,安倍当选,日本摆明了将在对华领土争端以及日韩关于日本二战史的摩擦中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文/梁石川)
(注:劝善金科,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