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国农村文化史


在中国农村文化史上,1949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农村在家族和乡绅的治理下,农村文化以血缘和地域单位为组织载体,显现出乡村自组织状况,自上而下的政权干预非常有限,农村文化基本上能够按照其内在机制运行。1949年以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农村文化被纳入国家的规划、改造和重塑之中,农村文化被当作可以且必须占领的“阵地”,以服务国家的政治目标(吴淼,2007)。在此一时期,农村文化传播被嵌置于基层政权组织传播的层层结构之中。
改革开放后,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政策指针下,农村文化建设又被置于经济建设的从属地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被系统性地遮蔽。在此一时期内,农村文化建设开始被简化为文化产品和娱乐活动,政府推动文化建设的努力几乎都集中在为农村提供诸如广播、电影、电视、图书和文艺节目等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上(吴淼,2007),典型者诸如“村村通”工程。在J市农村,随着有线广播的退出,电视、互联网已经成为农民文化消费的主要渠道。这其中又必须重视电视对农村文化生态的深层影响。一方面,农民可以通过电视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电视收看的家庭性质使得农民日益远离公共文化生活——尤其是当这种公共文化不能愉悦群众时。所以,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农村文化传媒中的作用是双重性的,从反面的效果来看,它使得农民的文化消费愈来愈趋向于私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