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下为己任


  孔子一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而且是在不断的在追求着入世和入仕。孔夫子从来也没有想当个隐士。甚至被多个隐士嘲讽,也没有改变过。这个人问孔老夫子“您老咋不当官呢?”我们想一想,孔子还能怎么说?难道要痛哭流涕的说一声:“没人用我啊!然后再长叹一声:世混浊而莫余知兮!”那是屈原,不是孔老夫子。所以。孔夫子只能这样说:“我其实现在也在从政啊,不过你不懂罢了”。嘿嘿,孔子其实不老实。孔子当然是想要做官的,但是不能什么官都做。孔子要做官不假,但是和某些做官的还是不一样的,做官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而不是仅仅为了那一口饭的。如果那个官位不能实现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也确实是弃之如敝屐的。

  说起来孔子从政,也许最辉煌的经历也就是在五十岁左右在鲁国那一段了。《孔子家语》称之为“为相”。《孔子家语》本身也是不可靠的,至少许多人认为是“伪书”。说的话也就更不可靠了,这里面的“相”其实也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相当于总理的丞相)。史记上说的秉国政、鲁大冶,似乎也是有夸张的。当时真正秉政的还是季孙氏,孔子也还不过是个打工的,离经理还远着呢,更不能是老板。孔子在鲁为政的那短短的日子,鲁国还真得确实发生了许多变化。孔子并不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真正办事也不是没有本事的。那些说孔夫子只会说大话的人,可以歇了。我们看孔子在鲁国从政的那一段经历就知道,既便除去那些无聊的吹捧之外。仅仅从有依据的外交和内政的一些事情,也足够轰轰烈烈的。季孙和叔孙的老巢都被搞没了,也真的是不简单的。遗憾的是,最后的结果是,孔老夫子的远景规划抵不住女乐的近期享乐,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当然,对于孔夫子或者是鲁国是不幸的,但是这也许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莫大之幸。否则,也许我们近三千年来的文化,是不是还会有现在的样子,也是未定之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