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转型之路:能否成为第二个IBM?
起家于车库文化的惠普,从1939年起开始影响电子信息时代的历史进程,打印机、数码影像、PC、软件、解决方案等等,都曾是业界的老大,其2002年收购同门对手康柏更是创下了PC业界的战略并购记录。在惠普的成长历程中,科技永远都是它的代名词,这与它的两位创始人密不可分,作为发明家的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以手边仅有的538美元,在美国加州帕罗奥多市(Palo Alto)爱迪生大街367号一间狭窄车库里,开始了HP公司的创业之路。时至今日,在移动互联革命浪潮中,不甘人后的HP为何要选择售出个人PC,是步IBM后尘,还是另有它图?
惠普转型的未来之路一:从有形的科技产品到无形的解决方案,惠普意在云计算时代的资源整合专家,从利润池的下游延伸到利润池的上游。
PC的利润几何?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几乎所有的PC厂家都在为微软和英特尔打工。前者垄断了大部分的操作系统与办公应用软件,后者垄断了PC的“心脏”,所以大多数PC厂商都在干着组装与销售的活,这种现实早在3年前就已经定局,IBM嗅觉灵敏,跑的最快,最先甩出PC的包袱,集中精力到企业咨询及服务上,只保留部分遥遥领先的科技研发(最近IBM研制出最接近人脑的芯片),也就成就了今天轻装上阵、华丽转身的IBM。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作为目前全球PC界的老大,无论是占有率还是品牌效应,惠普仍旧是领军者。这个时候选择售出,第一是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趁着还有几分“姿色”,给自己选个好人家给嫁了;第二是急流勇退,拿到丰沛的现金流购买其梦寐以求的软件业务(目前其正在谋划以103亿美元购买英国第二大软件厂商Autonomy);第三是提前完成云计算时代的业务布局,专注于软件服务与解决方案,与IBM争夺企业级高端服务咨询利润市场。
惠普转型的未来之路二:以退为进,以舍为得。售出PC业务的同时,即选择一位下游战略终端合作伙伴,由对手变成朋友,这种买卖很划算。
当老大很风光,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动不动就要防止对手抢占市场,动不动就需要祭出杀手锏来对抗竞争者的攻击,而消费者对老大的要求从来没有降低过。以中国市场为例,2011年的3·15晚会,惠普PC售后维修事件被曝光,这对于惠普的市场美誉度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打击,价格战本身又不是惠普的强项,所以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惠普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第一领导力中心发现,另外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移动计算互联时代已经来临,大佬们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终端,这种情况下,PC的最新定义是:手机的外设。也就是说,只是在手机不方便完成任务的情况下,才会打开电脑进行处理。这种情况下,不敢说PC接下来会日薄西山,但很显然,PC的黄金时代行将结束,而PC的替代品——平板电脑,现如今是苹果的天下,以科技起家的惠普,对于时尚与流行向来不谙此道,选择退出PC,自在情理之中。
而更重要的是,无论卖给联想还是三星,惠普理解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选择谁做接下来的硬件终端合作伙伴,都可以增加惠普进入企业服务咨询市场的筹码,继而发起对IBM、SAP、Oracle等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短兵相接,这种好事,惠普当然不能放过。
惠普转型的未来之路三:回归技术优势,避开消费导向,不再弱点上拚命“补短板”,而要在优势上“毕其功于一役”。
这次,惠普连WebOS设备运营都要关闭,足见其转型的信心。而惠普转型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这么多年来,惠普是更擅长于技术导向,还是更擅长于消费导向?其实,这两个问题本来不矛盾,但上帝是公平的,很少有企业可以兼而有之。
原本擅长技术导向的微软,其在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上乏善其陈,总想在消费导向上发力,但时至今日其MSN产品依然是崛起无力;原本擅长消费导向的三星,这些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可谓巨资,力图在技术层面获得突破;但除了液晶电视领域,你很难说出几个三星原创的行业领先的研发技术。就连苹果也是消费导向,而非将二者兼而有之,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当事者:发挥优势远比“补短板”更能获得成功。
于是,惠普这么做了。回归其科技强项,强化技术导向,从消费市场领域抽身而出,这种转型对于惠普而言,可谓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