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保有压”,是安徽文化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在合肥召开,这体现出中宣部、文化部对安徽省此前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肯定。因为既不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也没有雄厚财力作支撑,安徽却在近几年坚决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在全国率先完成重点改革任务。
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除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作为“一把手工程”外,“有保有压”的改革模式,则是此次文化体制改革顺风顺水的关键所在。
此次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保”,就是要保那些属于公益性质的场所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资金上优先保障,以不断提升这些场所的服务档次。经过改革,省展览馆、博物馆得以开放;全省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得以免费开放。
仅以芜湖市图书馆为例,改革前2000平米的馆舍实在是过于狭小,设施也显得陈旧不堪。2008年年底,借文化体制改革东风而迁入的新馆,现拥有14800多平米馆舍、近40万册藏书(其中古籍藏书5万册、善本3千册),成为目前安徽省最大的市级图书馆。该馆实行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模式,体现出高科技、人性化的理念,优美、恬静的环境,更是令读者流连忘返。自新馆启用至今,平均日接待量已达1000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而此次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压”,则是向那些有能力在市场上“觅食”的相关人员施压。一是“压”出人的自身价值。如深化文艺演出团体体制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打破演艺人员“铁饭碗”的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自身价值。他们由过去的“干与不干、干多干少一个样”变成了多劳多得,让愿干事、会干事的得到明显的实惠。二是“压”出经济效益。由过去的“等米下锅”转变成现在的“找米下锅”后,更能激发演职人员的创作激情,促使他们创造出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作品。作为安徽省文艺院团试点改制的第一家,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在2006年转企改制后,凭借着跑市场、抓创新,使年均演出场次较改制前增加了近4倍,职工收入增加了近2倍。三是“压”破“论资排辈”的体制藩篱,使一大批骨干演职人员脱颖而出,让本已“老态龙钟”的文艺演出院团重新焕发出活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产品。
而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实施这个“压”的前提却是更多的“保”,如在社保方面,为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演职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通过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解决现有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差别问题。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花钱“买服务”,优质优价,改变了过去一味“养人”、“养单位”的弊端。
安徽省通过“有保有压”的文化体制改革,公益性文化项目有了更有力的财政保障,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免费文化产品;而经营性文化项目通过改制,找到了需求,扩大了市场,增加了经济效益,提高了职工收入,形成了政府、改制单位职工和社会“多赢”的局面。
推荐导读:
文化强省,“徽文化”不能被割裂
安徽以“一把手工程”,确保文化体制改革顺风顺水
文化强国,必须吸收外来文化营养
张宝顺的“上网听民意、下网解民忧”,值得期待!
宝顺书记,这一枪开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