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昨天透露,据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上报汇总,截至3月31日,全国657(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个城市中,已有608个城市公布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占92.5%。截止至4月1日,国务院敲定各地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最后期限已过。但另外还有49个城市没能按期完成公布调控目标。
49个未按时出台调控目标的城市将被问责?而专家把脉本次房价调控,普称其效果不及限购令,频传房价调控目标将再次调整?而开发商在调控后开始与政府较劲,9月之前不拿地?
房价调控目标未完成 49城市或将被问责
住房城乡建设部昨天透露,据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上报汇总,截至3月31日,全国657(包括287个设区城市、370个县级市)个城市中,已有608个城市公布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占92.5%。还有49个城市没能按期完成公布调控目标,按照“国八条”的要求,将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虽然在本次的房价调控中,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没有给楼市调控目标“拖后腿”,但在31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中,还有西宁、拉萨两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尚未公布房价控制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西部一些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在公布调控政策时,都相对较晚,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分析说,西部城市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才开始启动,原本基数就比较低,如果参照东部控制在10%左右,政府可能会觉得吃亏,说到底还是受到土地财政情结的影响。
而在住建部3月29日通知要求各地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使各地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之后,各地出台的房价控制目标发生了些变化。
3月30日、31日发布房价控制目标的不少城市,包括天津、成都、青岛等城市制定房价控制目标时主要参考的都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而GDP增速都未提及。这与此前已经出台房价控制目标各城市主要以GDP增幅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为参考形成了较大反差。
效果不及限购令 房价调控目标将再调整
本次房价调控目标自出台之日起,其效果便引来争议。不少业内人士指出,今年房价涨幅不仅取决于上述政策,相比之下,更为严厉的“限购令”才是决定因素。
早在1月26日出台的 “新国八条”规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
在4月1日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表示,“限购令”将使投资投机需求归零,并通过影响成交量进而影响房价。当前楼市是一个“套利和投机主导的市场”,完全违背了价值规律。价格越涨,买得越多;价格越跌,买得越少。2003年北京市商品房均价是4706元/平方米,2010年已是2万多元。“限购令”的目的就是回归住房的消费功能,限制投资功能。只要政策得力,今年房价就一定会下降。
截止至4月1日,国务院敲定各地公布房价控制目标的最后期限已过。100多个已公布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中,参照系不尽相同:调控目标或低于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或低于GDP增幅,或与房价收入比挂钩……业内人士表示,政策限期虽至,房价调控尚未停止,房价调控目标或将再次调整。
针对各地公布的新建住房调控目标,住建部3月29日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确定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时,要在本地区内听取社会的意见,使各地调控目标的制定科学合理,并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通知还要求,已经公布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的城市,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听取社会的意见,并根据听取意见的情况,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通知还要求各省级人民政府督促所辖各城市做好上述工作。
受此影响,未出台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将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已出台房价调控目标的城市也面临重新酝酿出台调控目标的可能。各级政府都需要再次审视其制定的房价控制目标。业内人士认为,可能意味着此轮调控目标将会酝酿第二次重新发布。
北京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韩世同说,这表明房价控制目标并非一锤定音,还有改善空间和可能,楼市调控仍将继续发力。但如何“酌情调整已发布的调控目标”,仍是一个未知数。而哪种房价调控目标能获得社会的支持,也并没有定数。
国务院派出督察组 主查调控效果
近日,通过多个权威渠道求证获悉国务院决定派出8个督察组,从4月上旬开始对部分地区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督察内容主要集中在各地区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的主要做法、调控成效、存在问题,研究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及工作建议。
诸多迹象显示,在楼市调控关键时刻,中央政府和相关部委正在加大对地方落实情况的督察。
然而,连日来,多数城市的目标是“控制房价涨幅”而非一些民众所期待的“降价”,一度引发各界质疑。
事实上,本次国务院督察组的主要督察内容就包括地方贯彻落实楼市调控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对于房价控制目标,相关人士表示,这一点原本不在督察提纲里,但现在会不会发生变化还不知道,而督察组会否到各地督促调整房价控制目标,目前也不清楚。而目前督察组的具体日程安排还没有确定,但估计清明节前可以确定。
承担着全国土地供应监管的国土资源部,也在试图通过其派驻机构,加大对地方保障房用地落实和查处闲置房地产用地情况的督察。
从国土资源部获悉,自2月底以来,9个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派出多个工作组,全面启动今年的土地例行督察工作。根据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下发的《2011年土地例行督察工作计划》,今年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将于6月底前完成对64个地级市的例行督察。
一位国土部人士表示,此次例行督察除了过往的重点内容,在中央加大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执行土地供应和调控政策情况的监督检查也是重中之重。
开发商开始与政府较劲 9月之前不拿地
3月29日,当见到李海(化名)时,这位国内一线房企的董事长正准备这几天去马尔代夫度假。对于最近调控趋紧的势态,李海很直接地表示他们的策略已经基本定下来:“现在不是拿地的最好时机,主要精力将放在已有项目的销售。”不止是李海暂不拿地,记者了解到,放缓拿地已是众多开发商默认的策略,土地市场呈现出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相互观望与博弈的局面。
“拿地的时机对于开发商来说很重要。”李海透露,尽管现在大多数地块都是底价成交,对有实力的开发商来说是个拿地的机会,但是,“到了9月份,地方政府会首先承受不住土地零成交的压力,预计到时候地方政府还会调低土地底价。”
实际上,不仅是李海,其他多位房地产开发商和业内分析人士都对土地市场做了类似的判断。
“土地市场这种成交低迷的情况估计要延续一段时间,从开发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在今年的第二季度是不会轻易出手的,第三季度以后可能会有所改变。”深国投商置副总裁竺海群表示,在政策并未出尽的预期下,开发商仍然会采取观望的对策,而9月份之后,开发商和政府都会面临土地难成交的压力。
也就是说,开发商的“算盘”是等待地方政府降低地价。而开发商之所以这样信心满满,也是算定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从2010年的公开数据来看,2010年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重高达66.5%。按照业内人士的普遍分析,尽管“摆脱土地财政依赖”的提法已在中央层面有所讨论,甚至在税务分成上将有小步的放松,但短期内,这依旧是地方政府无法治愈的顽疾。而十二五期间,在千万套保障房建设、节能减排等资金压力之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只怕是有增无减。
不仅如此,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政府推地也一般选择在三季度后期到四季度。据李海向记者分析,为完成全年的供地计划,在三、四季度,地方政府通常会有一个大规模的土地放量。“尤其今年在保障房建设任务重的情况下,如果土地收入减少的话,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将明显增加。”李海表示。
“实际上,地方政府已经在为土地价格稳定预留余地了。”一位行业内的分析人士表示。
3月下旬,近40个城市已经公布了房价调控目标。其中,除北京提到住宅价格“稳中有降”之外,多数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与当地GDP增速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挂钩,将调控目标设定为“限涨目标”。其中,大多数城市将房价涨幅限定在8%-12%。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样的“限涨”表明地方政府认为目前房价合理,根源则是不愿舍弃土地财政模式。同时,各地要求房价“随GDP增幅上涨”会向市场传递不良信号,给购房者带来房价将持续上涨的心理暗示,令房地产调控陷入更大麻烦。——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