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真正收紧货币的想法,中央银行不断地上调准备金,除了让银行感受痛苦以外,其产生的宏观效果都是相当有限的。不仅如此,中国银监会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的重拳也可能只是打在了棉花包上。因为银行体系外的信用扩张会弥补了体系内的收缩。随后物价的上升而至负利率加深,市场反转过来会迫使投资者不断改变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市盈率。宏观效果意味着经济中的中长端利率实质性降低。
中央银行管理者应该是完全明白其中的逻辑,但目前看来,它多数时候似乎只能决定在准备金和央票之间做些对冲成本的选择。
如果货币当局的实际自主权被限,每次加息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启动价格工具的效果,需要经过一个传导的过程,要使得被调控者相信调控者的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意图和决心,然后作出相应行为的自觉调整,从而使得经济指标达到政策目标。否则,价格工具的效果将难以显现。
现在宏观决策者选择加息犹豫的时间过长,全局性紧缩政策会更多顾忌资产部门利益(银行、地产、地方政府)这样加息的成本会很高。为显示抑制资产泡沫、经济主动减速的决心,是否可以考虑2011年上半年物价数据很高、社会舆论氛围也相对有利时,央行选择连续50bp的加息,这样可能引导市场自觉地进行调整,后期的调控成本就要减轻很多。
连续加息有利减少调控成本
comment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