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昨日发布的2010年消费倾向调查数据,半数受访者认为,子女教育是压力最大的一项消费项目,而住房、医疗和养老暂列其后。与此同时,在未来准备增加开支的项目中,有13.8%的受访者选择储蓄作为预防今后风险的消费支出方式。消费倾向调查显示,在问及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最希望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时,在多选情况下,六成受访者选择了提高工资收入。因此,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建议,应进一步建立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
社会大众当然希望通过涨工资来应对目前飞涨的物价,这是一种朴素的心理期望,如果能涨工资可以马上对冲物价的上涨,效果立竿见影。但一些分析认为,涨工资将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增加,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会进一步传导至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借此以阻止工资上涨的步伐。就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去年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他开宗明义表示:“农民工工资上涨是好事,至于会不会引起通胀,各种说法很多,要把问题理清楚,还是要回到通胀是怎么形成的上来讲。”
通胀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潘建成介绍,在经济学理论里,有货币数量论,指过多的货币供应会导致通胀;有需求拉动论,指需求过大引发通胀;还有成本推动论。为什么成本会推动通胀呢?从理论上讲是有这种可能的。在竞争的市场里面,价格基本上是由供求决定的。假定一部分企业利润率很低,它就可能无法承受成本上升的压力,可能就退出,退出就减少了供给。如果这个时候需求还是那么多,没有变化的话,那么供求的关系可能出现变化,有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上涨。
但是,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是在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的退出未必会造成供给的减少。此时的市场价格,需求方因为可以货比三家而掌握主动,比如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产品以及服装的价格等,任何一家生产厂商都没有能力单独决定价格。对于供给方而言,尽管它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但是如果面临的是供大于求、甚至产能过剩的情况,本来不涨价都可能卖不出去,涨价更卖不出去。因为你没有定价权,逼着企业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或者通过管理和营销挖掘潜力来降低成本。
潘建成从理论上分析后,又把过去10年CPI与工资增长的走势进行了比较。从过去十年的数据来看,无论是名义工资还是实际工资,在图表上的曲线基本上都是很平滑的,也就是说属于平稳增长的情况。但是,CPI的曲线却不同,从2000年至2010年,其间既有价格下行的轻微通缩,也有连续的温和上升,还有较快的上涨阶段,表现为有上下比较大的波动。“两种形态的曲线对照说明,CPI的波动与名义工资的相关性不显著,同期不显显,滞后的相关性也不强。”也就是说工资的上涨并不必然带来通胀。
既然工资的上涨并不必然带来通胀,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工资不可能也不能长期处在低位,迟早我们要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单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维持运营的企业,注定缺乏竞争力,难以可持续发展。事实是,当前民众工资福利不是涨得太快而是涨得太慢。从工资水平来看,我国目前的制造业雇员工资水平大约是英国的1/27,日本的1/22,美国的1/21。较之于新兴国家,大约是韩国的1/13,新加坡的1/12。较之于发展中国家,大约是马来西亚的1/4,墨西哥的1/3。而从职工工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看,我国的这一数字由1990年的15.81%下降到2005年的10.81%,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说明工资劳动者在增加值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劳动者工资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有学者又以提高工资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为由,力阻工资上涨。诚然,工资上涨会进一步增加企业成本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明白,学者之所以把工资上涨与企业负担为比较,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低下,企业竞争力不强,工资成本的上升会增加企业的负担,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虽然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但我国制造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强,没有追求规模经济效应的内在动力,导致缺乏创新能力,长期陷于技术跟进状态,被迫受制于人,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导致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升级,劳动生产率不能迅速提高,造成这一点的重要原因正是政府太溺爱他们了,总是以各种理由来压低劳动者的工资。
在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刻,提高劳动者工资,反而能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企业发展,促使中国经济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企业发展不给力(当然,这里面也不能把政府的责任排除),不能够以牺牲劳动者权益为代价,难道我们的劳动者就能成为企业固步自封的牺牲品吗?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造成本轮通胀的原因。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全球货币环境宽松特别是西方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全球通胀预期,国际大宗商品的上涨传导到国内,即输入性通胀;二是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信贷总量快速增长,投机资金人为操控,推动了价格水平的上涨;三是极端天气、重大灾害也引发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
在30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民众却难以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的情况下,将治理通胀和增加工资对立起来,本身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何况在CPI畸高的情况下,给劳动者增加工资并不为过。反而不涨工资请问如何能保证广大老百姓生活水平不下降,如何能够给民众以“尊严”。关于通胀成因的解释很多,但本轮通胀毫无疑问不是老百姓手头持有的钱多了,而是太少了,因此以抵御通胀为借口而遏制工资上涨,就好比一个人在发高烧,你却告诉他少吃点辣一样。即使真的如理论推演的那样会加大通胀预期,也不能单纯地认为是涨工资的“罪过”吧?
别拿“通胀”来吓唬“工资上涨”!
comment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