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及人民币升值对浙江进出口企业的影响
今年以来,浙江进出口行业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和复杂。尽管7月末浙江外贸出口值首次突破了200亿美元大关,但同时对欧美的进出口增速逐渐放缓,前景不容乐观。在欧债危机加剧、大宗商品、原材料涨价和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特别是标普下调美国主权债务信用评级后,浙江外贸出口型小企业面临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增大。
1.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增多,给浙江外贸出口企业增添了压力。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各种贸易壁垒接踵而至。浙江作为贸易大省,成为我国遭受反倾销的“重灾区”。有关数据显示,全国近70%的反倾销案件涉及浙江。截至2010年,浙江省共遭遇来自欧美、印度和土耳其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国际贸易摩擦事件492起,直接涉案金额达115亿元。7月份欧盟成员国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会议,决定继续执行对中国自行车产品征收高达48.5%的反倾销税,意味着,从10月中旬开始,针对中国的自行车产品惩罚性税率将持续到2016年。浙江是最大的受害者。据杭州海关统计,上半年浙江省自行车总体出口648万辆,出口值1.94亿美元,自行车零件出口1.46亿美元,其中出口欧盟自行车总规模384万美元,零件出口为2132万美元。从平均单价看,多在30美元/辆左右,属于低端产品。
2.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推升进出口企业成本。2011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延续去年以来的全面上涨态势。特别是受美国持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美元贬值和泛滥的全球流动性大大加剧了市场涨价预期,推动全球资源性产品和重要农产品价格震荡上行。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进口价格的高涨直接推升了国内的生产成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国内企业成本上升,对浙江进出口企业原材料成本影响尤其明显,直接导致浙江出口商品价格上升、竞争力下滑。据有关调查,在浙江原材料成本因素占到了出口企业总成本飙升部分的69.4%。在涨价趋势下,一些国外客户积极寻找替代供应商,将订单转移至其他更为低廉的地区或国家。
3.人民币持续升值直接挤压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步入“6.3”时代后,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尽管不少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趋势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纷纷采取提前结汇等方法规避风险,但这些技术性手段仍难以应对人民币快速升值。“长单不敢接,短单吃不饱”成为浙江外贸企业的生存状况。目前,浙江出口商品中仍以利润率3%-5%的低端商品为主。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将导致相关企业的利润缩减1个百分点,有的企业幅度更大。如浙江金龙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各类三项异步电机等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国家。截至7月末,该公司外贸出口额已达到5000万美元,人民币升值后,对该公司带来较大影响。据该企业介绍,人民币每升值1%,公司的利润将减少5%左右。
4.外贸出口企业汇兑风险增加。外贸定单一般从下单到收汇需要2-3个月时间,有的甚至更长。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加速,使企业承受的不确定性增大。一些企业因对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缺乏充分估计与准确判断而蒙受较大的损失。特别是一些在外贸交易中采取延期付款或赊账方式的企业,在人民币升值下承受的汇兑风险增大。
5.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企业的影响因贸易方式、产品结构不同而出现分化。从贸易方式看,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一般贸易的冲击要大于对加工贸易的冲击。加工贸易有着“两头在外、一进一出”的特点,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汇率升值带来的损失。而且,加工贸易以赚取加工费为主,相应的应收账款比一般贸易要少。而一般贸易则需要面对产品价格优势减弱、长期定单风险等问题。从产品结构看,低附加值产品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大于高附加值产品。而浙江外贸出口产品多属于低附加值产品,因此受人民币升值的冲击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