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博士培养,数量上超常规发展,质量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美国的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质量也是举世公认。他们有着怎样的质量保障机制?在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课程学习。博士生的研究方向是越来越“专”,但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却是越来越“宽”。跨专业、多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研究的普遍趋势,掌握多学科的知识也就成了当代研究人员的基本素质。美国的博士生通常要学习10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除了期末考试和不少于一次的期中考试外,平时还有大量的练习,每次练习都要上交接受批阅。美国博士的课程学习很像中国的高中教育,就是不断地练习、不断地考试,只是训练量更大、考试时间更长。美国博士生每天学习、研究时间超过15个小时是很正常的。要学好课程,离不开“练习”和“考试”这些手段。在中国,这些手段高中教育用得过多,研究生的培养用得过少。
2.资格考试。美国招收博士生没有入学考试,但在读期间有两次资格考试。一次是博士研究生筛选考试,着重检查研究生在读期间课程学习情况,要考3门课程,每门课程的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允许有一次补考,但两年内必须通过。如果不能通过筛选考试,则取消博士研究生资格;当然如果通过考试,则能提高奖学金标准。第二次是博士资格考试,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进行,类似于答辩,时间是3个小时,由4位教授(不含导师)出任考官,博士生要在学科知识和课题研究方面回答考官的提问。此次资格考试必须在入学后4年内通过。通过者,则进入论文阶段,并且规定论文阶段最长时间不能超过3年,这也是在美国为什么不存在博士生无限期不能毕业的重要原因。在通过此次资格考试前,博士生的学费由导师承担,通过考试后学费的大部分由学校承担。为减轻导师负担,博士生也得拼命读书力争早日通过此项考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考试安排,博士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博士生的学习潜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汇报讨论。导师与博士生共同参与的学术研究汇报讨论会每周一次。导师即使出差,返校后也要利用休息时间补上。美国博士生没有别的什么会议,但是这一每周一次的汇报讨论会却是雷打不动。通常每次会议会有一位博士生作中心发言。研究生要汇报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未来的打算,在这会议上着重就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个会议既是学术研究的督促会,也是学术研究的讨论会。在这过程中,博士生在变得勤奋、踏实的同时,也能不断得到新思想、新思维的启发。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情况和研究进展了如指掌,当然导师也能从研究生的研究中学到很多,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
4.物质待遇。美国的博士生学习任务重,研究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当然物质待遇也是得到保障的。获全额奖学金的,除了享受免学费、医疗保险、免费乘车等待遇外,还能得到生活费。如果是美国本国学生,生活费可高达每月3000美元,相当于美国一般公务员的待遇;如果是国际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1700美元左右。一个国际学生租房、养车、吃饭的总费用,即使是在消费水平很高的旧金山,每月1000美元也足够了。博士生还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实业报酬可高达每小时30美元。所以,美国的博士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研究,不要为生活而担忧。当然,美国的奖学金不是“终身制”,如果学业成绩欠佳,或者研究没有进展,那么奖学金也随时可能被取消。
5.研究条件。美国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与完备的仪器设备、充裕的科研经费以及高水平的导师是有直接的关系的。但我认为还有两个条件至关重要。一是研究课题的先进性,二是学术氛围的纯粹性。所谓课题的先进性,是指研究涉及的领域往往处于世界学术的前沿,研究生接手的项目很可能就属于原发型而非跟随型研究,起点很高,一旦出成果就可能在该领域领先。他们的许多研究课题都是与企业合作的,这些课题要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就要对已处于世界领先的产品在科学和技术进步上要有新的创造和提升。可见,没有全社会一流的企业、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产品,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课题,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博士生。大学的水平是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的,没有社会的全面进步,自然不可能有一流的大学。所谓学术氛围的纯粹性,是指导师、博士生都以学术的贡献看成是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都将学术上的建树看成是自己终极的目标。学校对研究生在读期间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不是他们不重视,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重视了而变得不需要再提要求了。视学术贡献、学术创新为生命的人能不重视学术论文吗?但他们不会为论文而写论文,他们的许多论文都是扎实、有效研究的“水到渠成”,研究有突破了,论文自然诞生了。
在我看来,美国的博士培养也没什么神秘之处。只要我们能用心去做,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也基本上能做到,我们的博士培养水平也不至于落后他们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