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伯德街研究(Lombard Street Research)经济学家黛安娜·乔伊列娃(Diana Choyleva)警告称,通胀还会进一步提速,而中国央行(PBoC)的行动有些滞后。“中国大规模的货币刺激已导致经济过热,”她表示。“考虑到货币扩张的力量,中国央行极有可能不得不过分收紧,因为它下手太晚了。”
但我所预备说的是学界真的误会了中国的央行,事实上央行亦是左右不得安生的。板子只打在央行身上确乎是值得鸣冤的。央行为什么在货币政策上为难呢,造成这一事实的还有我们的财政政策。
去年美国与中国采取了完全相同的货币政策,但是中国出现了货币乘数大幅度提升并推动广义货币增长率快速上升的局面,而美国则面临货币乘数下降近一半,广义货币几乎不增长的状态。如陆磊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猛增背后一定存在与发达经济体不同的制度背景——其直接体现是政策对金融资源的动员力。事实上这种动员力或直接或间接的误导着中国的金融体系,使得他们有理由认为,中国的主权信用是值得人信服的。这也就说明了,在中国确实是货币政策导致了投资和信贷旺盛,但货币政策的推手确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正是它误导和鼓励了金融体系的放贷行为,而推动了信贷和投资高增长。
基于当前的既定事实,我们认为经济开始过热已经是不看避免了。正是因此,我们认为,要想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发生,进而实现温总提出的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为保障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等手段在内的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其根本还在于必须坚定的从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着手。只有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解决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的遏制住通货膨胀的恶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