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时评:世博梦回大火追


    大火熊熊、浓烟滚滚,矗立在上海市中心静安区胶州路延平路口28层的超高大楼上海胶州教师公寓,昨天下午2点刚过,在连续近5个小时的时间里,成了一支巨大的火炬,也像是一座烈火猛烟的风火台。这个区因座落着闻名遐迩的静安寺而得名,这个地方也和静安寺相距不远。这不是又一场取景上海的电影戏,而是一部生灵涂炭的现实剧;新闻镜头中,大楼中部的多个窗口疯狂地向外喷着炽烈的火焰,整个大楼都被浓浓的黑烟裹挟着向上冲拉着。那么凶猛的大火,在经过5个小时的剧烈焚烧之后,留下的惨状,就可想而知了:昨晚6点半,上视最权威的新闻综合频道《新闻报道》节目中,说是遇难者为8人;今早,上广最权威的《990早新闻》节目,前面刚报道说遇难人数为42人,后面马上就补正为49人;而我现在在上海最权威的《东方网》上,看到的遇难者人数已经是53人了!真怕这魔鬼般的数字还会向上跳动,50多条鲜活的生命顷刻之间就化为乌有、烟消云散了!几十个原本是其乐融融的家庭,半天时间就骨肉分离、天上人间了!
    人活百岁终有一死、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人人都知道,问题是自然的疾病死和无奈的事故死,对亲人们的打击是很不一样的。高楼失火、死难半百,这样重大的责任事故会让亲人们永远留下解不开的心结:如果防火和扑救,两端之中有一端能做得很到位,这样惨烈的悲剧就不至于发生或是不至于太过沉重了吧?那么,是什么让我们的职能部门没有防住,更没有快速拦住,而在整体上明显地显得力不从心呢?
    长达半年的世博大幕刚刚落下了半月,加上前期的备博和后期的庆功,一博独放的、孤注一博的、唯博独尊的和全民皆博的现象却是远远地超过了半年的时间。好像上海的领导者在这几年时间里,眼里除了世博就再没有别的了,所有的宝都押在了世博上,似乎是要给世人一个印象:世博兴则上海兴,上海兴则国家兴;世博旺则上海旺,上海旺则国家旺;世博是上海也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和唯一大事,是上海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形象工程和最重大的面子工程。可是,社会生活从来就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老百姓永远都是把平安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另一方面,老百姓永远会把开门七件事看得比不过是娱乐意义上的观赏世博重要得多!这本末倒置、顾此失彼、喧宾夺主和哗众取宠的结果,就只能是只见园内笑,不见园外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大楼失火和死伤惨重背后,偶然中透着必然。
    我在新闻视频里看到:失火大楼旁边有一幢相邻的高楼,大量的灭火水柱,就是消防员们在这相邻大厦楼上架上灭火水枪喷向失火大楼的。虽说两楼相近,但毕竟两楼之间有一个间距,喷水因此而成了浇水,这对水力猛烈程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遗憾之余,我又觉得是不幸中的万幸:还好这失火大楼旁边还有一幢相邻的大楼可以架水枪,很多大楼附近还不一定正好有这样一个可以作为救火辅楼的大楼呢,如果更孤立的大楼失了火,又该怎么办呢?也正因为这隔楼喷水的威力不够,才让大火燃烧了大约5个小时以后才迟迟被扑灭吧?看着大火肆虐的这5个小时里,我们的力不从心,我又急又气:上海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它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全国是最多的,而身处上海市中心的静安区,又是高楼大厦的密集区,因此,相关的管理者完全应该想到,怎么做好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平时,大家经常可以看到市领导们的迎来送往,世博期间,市领导们更是在迎来送往上忙得不亦乐乎;在这其中,领导们是不是可以拿出一点点时间,了解一下世界上众多的高楼之都是怎么做到消防救援的呢?这样的救火方式和救火效率,相比才闭幕的世博会上大力倡导的高科技手段和新技术产品来,反差也太大了吧?
    我在对失火大楼中失去亲人的家庭表示深深地同情和多多地惋惜的同时,也最怕看到之后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开一场庆功会,对大火扑救中的立功人员大加表彰,并冠以在某人某组织的英明领导下的陈词滥调。发生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了,过去的事情也已经过去了,人死不能复生的道理人人皆知,我更想看到的,是怎么样能在今后的大楼和非大楼的防火及救火中,以此惨痛的教训为警醒而拿出更多更切实的消防方法和手段来,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我还有一个最大的疑问需要各位读者来帮我回答:被认为是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主要功劳归给了某个领导团,某个领导层和某个领导者;那么,这失败、悲惨、难忘的烈焰焚楼,又该归责于哪个领导团,哪个领导层和哪个领导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