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今年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角!


       我们不妨看看当下的中国经济:靠出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使当年的好光景已成惜日往事,靠促消费也是杯水车薪,那么多大学生就业难都靠父母养着,实体经济产能过剩,企业裁员薪资降低,老佰姓怕生病贵看不起病不敢花钱,房奴还贷已所剩无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拉内需派什么用等等

以上等等这些问题,尽管舆论都在声讨房地产,但房地产的主宰地位一经确立,就从来没有被舆论所撼动。道理很简单:在经济利益的博弈中,从来都不是用嘴巴说话,而是靠实力说话。  
国务院的官员最近坦言:“目前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1/4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以及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现阶段依靠房地产发展生产的几十个行业,如钢筋水泥生产商等,还有那些投资房地产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因为大量资金的丧失,让失血严重的中国实体经济崩溃”。  
房地产的实力在哪儿?就在于它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问题在于,为什么不是别的产业,而是房地产业掐住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换句话说,为什么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支柱呢?难道这仅仅是政府的产业政策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一个商品成为虚拟经济炒作的对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已经无利可图了!  
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个下降趋势的客观必然性使实体经济无利可图,那就到虚拟经济去找钱——不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如此(美、欧、日),中国也必然如此。资本要生存、要发展、要有利可图,除了依赖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目前几无可以选择的余地。可见,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支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这种经济结构自身的问题,并不是产业政策、经济政策所能够改变的。
很多专家学者都把房地产的崛起归咎于政府,这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公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不是“政府”,而是“资本”,在房地产崛起的背后,是市场的力量,是资本的逻辑。所谓政府的政策,即便是把它提升到“看得见的手”的高度,也不过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罢了。房地产的崛起是必然的,房地产的畸形膨胀也是必然的。在资本统治的世界,什么都可以容忍,什么都可以宽容,惟独利润率的下降不能容忍。于是,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必须转化为虚拟经济的泡沫过剩;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只能依靠做大虚拟经济的泡沫来弥补。
一方面房地产吹胀的经济泡沫是一定会爆裂的,泡沫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加之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必须在泡沫爆炸之前释放压力,所以紧缩货币,自然成为宏观政策的必要选择。  
而另一方面,如果提前释放泡沫压力,风险极大。因为紧缩货币将导致房地产的后续资金无法跟进,极易触发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泡沫爆裂。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几乎完全指望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因此,为了维持虚拟经济的繁荣,放松货币同样也是宏观政策的必要选择。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泡沫该不该挤破,而在于中国对泡沫破裂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如果美国及发达国家经济能真正向好,中国的外需有回暖的希望,那么即使泡沫破裂了,虚拟经济萎缩了,中国也可以重新依靠实体经济的繁荣走出目前困境。但是,在外需继续萎缩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不会将资金逼向实体经济,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显然是政府无法接受的结果。  
两害相权取其轻,继续沿用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成为2010年中国政府宏观政策的取向。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将继续维持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繁荣。政府如果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又能把什么产业作为支柱呢?今天新的经济增长点靠什么呢?有人说是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其实那只是一个希望,要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还相当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