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经济理论的差别
中国和西方的经济理论大致上来讲,可以说都是有相同的来源,都是源于西方的经济学研究。西方理论的指引是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而中国经济理论的来源则是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在进行比较前大家要明白两个概念经济和经济学。辞典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中式解释)、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对“经济”一词的解释。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定义。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四)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2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2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2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2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经济学定义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经济学》(中文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经济学的范畴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知道有关的局限条件(constraints)或游戏规则(这就是产权制度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划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所用的竞争准则是什么。
第二——这是经济学最容易的一部分了——是有了竞争的准则,经济学可以推断人的行为会怎样,资源的使用会怎样,财富或收入的分配会怎样。
经济学范畴的第三部分,是最困难的了。那就是,要解释游戏规则是怎样形成的。
《经济解释》(苹果版)张五常
经济学是关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如何处理它的经济问题的科学。凡是要用不充足的手段去达到各种各样目标的时候,就存在着经济问题。
《价格理论》弗里德曼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政治经济学家们声称是讲授或研究财富的性质及其生产和分配规律的,包括直接或间接地研究使人类或人类社会顺利地或不顺利地追求人类欲望的这一普遍对象的一切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任何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都能论述甚或是列举出所有这些因素,但总要尽量阐明制约它们起作用的规律和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约翰.穆勒
在总体上来看西方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理论有如下差别:
制度上的差别大家都知道,中国和前苏联东欧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西方是资本主义国家。这是制度上的差别。资本主义国家遵循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经济指导原则,认为给市场以自由生产和销售的条件,市场就可以通过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自动的达致平衡和合理的资源分配。而为了保证经济的自由,则必须保证私有财产权利和个人的自由。因此西方经济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保障私有财产的基础之上。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列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成立的,强调无产阶级专政,认为国家要在总体上对社会资源进行统筹分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类资源的价值。这个思路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而斯大林误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将社会主义经济理解为全面的、事无巨细的的计划。因为人是复杂的,而人类社会更加的复杂,以简单的思路希望将复杂的社会活动统统进行计划,必定要遭受大的挫折。可以说,西方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和弱点。西方强调自由的市场经济由于缺乏指导,容易发生资源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因为西方经济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平衡是通过价值和供求规律来达到的,是被动的,因此容易造成浪费。而社会主义国家事无巨细的进行计划则容易剥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令经济僵化,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在整体的国家经济发展中有具有很大的目的性,容易让资源合理的分配和发展。可以说两类的社会制度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弱点。最好是将之结合。邓小平就是首个跳出制度区分窠臼将不同制度优势综合运用的政治家。现在的中国发展就是将两种社会制度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综合起来,加以利用。
在理论上来看资本主义自我定义的制度是在工业化条件下的自由平等和市场经济,主要的表现方式是私有财产的保障。而马列主义定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是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计划经济。两者的理论根据都是要求社会分配平等。资本主义是在尊重现有财产权条件下实施平等,而社会主义则强调必须推到重来,将财产重新分配,实行社会平均的计划经济。
统计方法的不同由于财产所有权制度的不同使得中国与西方的社会制度有了明确的区分,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经济理论,不同的经济理论有不同的统计方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GDP和GNP(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来衡量经济发展(这其中就有很多的重复的计算水分)。而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是两大部类的计算方法,就是将所有实际的工农业生产才计入产值,第三产业由于不生产实际的物质财富,故而不列入统计表。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GDP过去很低,是可以理解的。一旦改变了统计方法就会有很多的财富释放,因此GDP大幅增长。)过去的矿山、土地、国防、房地产、服务业、交通、水利建设、国防建设等等都没有列入生产总值的统计表。)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变或引进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时都会有大的GDP增幅,那是因为释放了很多原来没有计算产值的项目,并将之计入产值计算。东欧、俄罗斯、越南、中国都毫不例外是GDP大增。我认为古巴和朝鲜如果也采用GDP计算方法,同样的也会有巨量的GDP增幅。这并不是因为采用市场经济就取得的经济成果。所以我们在分析经济增长时要仔细区分,那些是因为财富计算机制不同释放出来的财富值,那些是实际增长的社会财富。总之,GDP计算是有很多水分的要仔细区分。
很多人判断社会制度的优劣是看GDP的增幅,而GDP实际并不能真切的反映经济发展情况。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转轨时无一例外的高增长,而没有转轨的初期也无一例外的高增长。这充分说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计划经济完全有效和有益处的例证:苏联、土耳其、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的经济发展就可证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而东欧和俄罗斯在实施完全资本主义后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不如社会主义制度。
中西经济理论实施条件的不同 中国的经济理论承接社会主义理论,但基础薄弱,在建国之初就完全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经济理论的基础是雄厚的,他们基本实现工业化后才推广资本主义制度的。另外西方经济理论付诸具体的实践中比较便利,因为他们实践的历史已经很长。有几百年了,在这几百年中西方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创造出很多的法律来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而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的经济理论基本是从零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没有历史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经济理论的顺利实践。我们现在很多都是照搬西方的。但我们的社会制度又与西方的社会制度不同。如同样的保送读书,我们很多都看关系保送读书,而西方的保送读书基本遵循优秀原则。西方的市场交易体系经历磨练,非常的完善和成熟。而中国的市场交易体系就很缺乏规范,假冒、侵权、不遵守法律等现象层出不穷。就拿市场操作来说,我们对虚拟经济的经营与发展就毫无头绪,对于衍生品交易则完全是门外汉。理论实施基础条件弱时我们与西方经济理论实践的大差别。
研究方法不同 西方经济理论的研究方法多从个人的消费习惯开始,最初是理性人假设。他们是从个体研究再得出结论来推导整体的经济发展趋势。而社会追经济理论则是先从个宏观系统的方面来研究,先考察社会阶层与整体的经济构成,然后再来分析怎么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争取社会分配平均。
一个是从细微个体推导到整体。来摸索整体发展路径,另一个是研究整体发展趋势再推导各阶层的行动发展趋势,继而再探求促进整体经济发展的趋势。
西方理论从个体自由再到凯恩斯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理论是从共有制的计划经济再到引进市场经济模式来辅助发展。等于西方与中国是从不同的路向发展,最后走向较为接近的路向。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都离不开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基本采纳或引进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朝鲜古巴除外)。因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理论和事物。人们总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正自己的发展思路。最终的标准还是马克思的那句话:“社会制度是否先进看是否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发展思想具有西方经济理论所部具备的几个特质。第一.是勤俭节约。长期的历史发展使得中国人形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而这个习惯使得中国人在世界各个角落都可以很快的发展。同样的这个政府一样也是秉承这样的原则,量入而出。因此中国可以在经历两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而巍然不动。第二.受易经观念的影响,不自满。相信“过犹不及”。世界上很少有政府像中国政府那样担心经济发展太快。一般人都巴不得快速的发展自己国家的经济。而这个却很奇怪的为经济过热而担心。经济过热多次的成为媒体和政府的焦点。第三.中国部依赖外生性的利益。中国政府从来都强调“自力更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依赖外生性利益来推进发展(要求开放市场、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