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大学生需要拿到自理、自立、自强的毕业证书


   伴随最近各地大学新生入学,一系列有关新生自立的事件也冲击着我们的眼

球。这些事件能否表明90后新生就真的没有独立精神?我们的教育究竟出现了怎

样的问题?大学教育和学生家庭教育如何才能做到衔接?就此,本报记者昨日专

访了我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

  健全人格教育受到忽略

  家长应把孩子“放出去”

  山东商报:我们虽然不能将红包奖励学生自立、家长哭诉学校无空调等事件

简单地归于90后孩子缺少自立精神,但这些事件的出现毕竟不能说正常,是哪些

因素所导致的?

  孙云晓:是教育倾向性问题所致。目前我们的教育是有偏差的,其中一个根

本性的失误就是“教育荒废”现象,大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

,对孩子的吃饭、穿衣、学习无微不至,但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也就是

教育的核心——培养健全的人格。

  山东商报:的确,这是根本所在。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让教育找

到核心?

  孙云晓:国际上普遍的观点是,孩子18岁后就是成人,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

是独立生活。像德国就有这样的传统做法,孩子到达18岁后,父母会给孩子尽量

少的钱,让孩子在尽量长的时间内走尽量远的路。如果孩子能在这种锻炼吃苦的

远行中坚持时间长、走的远,那么全家人都会为其感到骄傲。

  但目前在我们国家,一些父母对这种“把孩子放出去”的概念十分淡漠。在

孩子成人后,家长们还要管孩子吃住、管孩子结婚,甚至养孩子要养一辈子。这

些都包下来,当父母的很劳累,做孩子的独立观念差,甚至还会觉得由父母来管

是应该的。典型的现象就是出现了一些“啃老族”、“月光族”等等。

  

  家长送学不一定是坏事

  学会独立重于拿毕业证

  山东商报:不同于以往的单纯批评,有评论对家长送孩子上大学的现象提出

包容。理由是可以保证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时上学路上的安全、家长可以顺便旅游

、看看孩子的大学校园等。对此,您怎么看?

  孙云晓:送孩子上学不一定是坏事,也可以看做是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家庭

的一次快乐之旅、亲情之旅、成功之旅。主要的问题在于“怎么送”。将孩子

送到学校之后,孩子的入学手续、宿舍打扫等均应该让其自己完成。父母不能成

为“保姆”,更不能成为孩子的“代言人”,和学校讲一些没必要的条件。如果

家长一直想当“保姆”,那肯定对孩子本身无益。

  山东商报:直接导致孩子不自立,或者是自立时间更晚。

  孙云晓:对。孩子不自立就不能赢得同伴的尊重。大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群体

社会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独立精神越强越能赢得同伴的尊重,也就越能更好的融

入群体。孩子要学会自理、自立、自强,而上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这比单

纯拿到毕业证要更重要。我们曾做过一个“从80后职场表现看基础教育得失”的

调查,从用人单位得到的结果是:只要是父母陪同、或者是男朋友陪同来求职的

,单位基本不予录用。这就是一种社会标准。

  

  贫富差距前要心理自立

  关键在于自我管理能力

  山东商报:怎样让子女在成人后顺利“断奶”,与您上面所提的这种社会标

准接轨?

  孙云晓:上大学本身就是很好的契机。大部分新生是出生后首次离开家,开

始在一个比较远的地方生活学习,所以在这个时机父母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更加重

要。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父母给孩子的钱一定要适当,要让孩子过一个正常的生活

。让孩子有限度的开支,这是实现顺利“断奶”的重要一步,当然,在怎么花钱

这方面,家长要给孩子重要指导。

  山东商报:提到花钱的问题,就经济自立而言,显然大学新生并不能做到,

那么在面对扑面而来的同学间的贫富差距,新生如何才能做到心理上首先自立?

  孙云晓:中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决定了必然会有贫富差距,这是非常正常的

。要让穷人的孩子在心理上没有自卑,家长和学校就需要做好引导。引导的标准

是什么?并不在于拥有的金钱多少,而在于“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说时间上、

学习上、交往上、运动上等等各方面。

  我知道一个青岛女孩,父亲去世、母亲下岗,在一所英语专业学校上学的她

因成绩好,被英国外教推荐到英国一所高中读书。她的国外生活保障除了助学金

外,就是去校外打好几种零工。后来校长知道她的情况后,给她介绍一份可以拿

到和她打多份零工一样报酬的工作:在校内刷几间厕所。女孩一听非常高兴,下

课后就收拾刷厕所,尽职尽责。因为成绩优异,品德又好,这名女孩最终被剑桥

大学录取,英国BBC在报道她时也是赞赏有加。女孩自己也说:“我虽然贫穷,

但我很干净。”所以说这才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独立精神,有什

么自卑的?

  

  建议大学每年给家长发信

  共同实现教育理念衔接

  山东商报:像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孩子的现金奖励独自报到,您怎么看?

  孙云晓:奖金激励是正常的激励方式,这是运用经济的力量来完成的一种象

征性和导向性的奖励。

  山东商报:那么,大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是不是能够实现更好的衔接?

  孙云晓:这正是我想说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虽然孩子18岁后基本要试着走向社会,但是家庭教育还是一个终身过程。谈到家

校之间的衔接,在大学以前,家长会是常态沟通方式。那么在大学时,学校更人

性化的安排应该是:大学在学生开学和毕业时召开家长会,以此实现沟通,相互

引导,目前有的学校召开的新生家长会就很受家长欢迎。

  说到这里,我也想向有关部门提一个建议:大学每个学年都有必要给学生家

长发函,其中除了介绍学校的历史、现状以及新生学习安排外,更要提出对家长

的若干建议。儿行千里母担忧啊,你想想,哪一个家长会不关注自己孩子在大学

的情况?学校发给家长的函要说明学生的情况和学校的发展及要求,这样可以实现与家

庭教育非常好的沟通。让家庭高度关注大学教育,两者共同对孩子进行积极影响

,这就是沟通的价值所在。

  

  90后独立性比80后有差距

  父母强压孩子是家教异化

  山东商报:现代的大学新生基本都是90后了,那他们与80后的孩子比较,在

独立精神、价值观念上有什么不同?

  孙云晓:我的博客中就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 90后一代优点很突出,缺

点也很明显,90后的孩子掌握了很多丰富的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但因为社会

实践不够,他们的独立性、情感丰富性、视野比起80后的孩子有不小的差距。

  另外,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身处其中的父母也把生存压力过早传递到了

孩子身上,与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相比,今天的家庭给孩子的压力大了很多倍,

很多父母提出的要求都是孩子根本无法达到的。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发现,

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他们的小孩考试成绩达到前15名。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

来的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绝望。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种异化现象。面对90后,父

母应该保持的心态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记者 王富
 

稿件刊于山东商报9月14日A8版,原题为《“教育荒废”年代 “断奶”更应趁早 》
版样网址:
http://readmeok.com/new/fangzheng/shdshb/html/2009-09/14/content_117466.htm

山东商报网址:www.readme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