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博导


呵呵,每一个过来人想必都碰到过,只是大家不说而已。

博士生导师,在我曾经的想象里,是那种品行很高尚、学识特渊博的儒雅学者。不是吗?品端为师、学高为长,更何况是给博闻广见、学识精深的人之骄子的博士生当导师的人物!
及至自己蜗牛爬行般爬了二十几年,天可怜见地才爬进了这所管理学在武书连先生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上近年来年年都在前40位以内的“211”高校攻读博士学位,得以见识众多本专业的博导们的真面目!或许真该如我年仅两岁的儿子做的,把自己的眼镜彻彻底底地砸烂了扔了,以免因为戴上眼镜能看得太清楚,使自己对中国学术的现状和未来无法抑制地过分悲观,对导师们的品行大跌眼镜!
且不说网上经常曝光的诸如称导师为老板,平时被动地给导师做课题、做课件(包括为校内本硕生甚至博士生授课做的课件及在外讲学时的课件)、审阅外校送来的匿名评审的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为导师草拟好评语和答辩时拟提问题,并对论文按项初评出分数,博士生们做这些工作导师往往会给其一定报酬)。单就我的答辩经历,至今想来都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4月9日预答辩,预答辩的结果将决定你的论文能否外送匿名审阅,自然也就意味着你今年能否毕业拿到学位的第一步能否成功,大家当然特别地重视。我们今年毕业申请答辩的共同学八位,每个人的论文都在十万字以上,系办公室要求我们4月6日将论文交给预答辩的导师们。我当时想,八个人各长达十余万字的论文两天时间哪能看完,所以3月底特意从住地赶回学校打电话给预答辩的导师们约送论文的时间,结果第一个说“明天要出差”,第二个说“我忙极了,今天是家里有亲戚来才回来的,连自己弟子的论文都没时间看,哪有时间看你的”,第三个说“你把论文放在学院我的邮箱里,我到时会去拿的”,第四个说……
预答辩如期开始,轮到我时,还没等我发言,某导师突然站了起来:“现在宣布一个决定,***同学推迟半年毕业,给你半年时间去做一个规范的实证论文出来再来答辩,现在离外送匿名评审才一个月,短短一个月里你论文肯定是做不出来的!”我当时就蒙了,愣了好长时间才算清醒过来,导师们已经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场,我急了,大声说,“各位老师,既然如此,我想请各位老师先听我说明写作本文的四点理由,听完后如果大家觉得我论文还是不行,再作决定好吗?”我开始陈述理由,第一条就引述了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对该背景事件的评述,只见四位导师愣在当场,随后他们开始了对我论文的内容的质询。在谈到审计报告需要两位注册会计师签字是中国特有的现象时,本校唯一招收审计学博士生的导师坚决否认,我告诉他**中注协主编培训教材是这样写的,阿伦斯审计学和蒙哥马利审计学的格式也是如此,可能与他看到的不一样;另一位导师指责我从哪儿抄了几个理论、搞了个博弈模型,谁不知道这些理论,还要在论文中大费笔墨,我告诉他这两个理论我总共才占了一页半纸张,至于博弈模型是我自己编写的,仅推导过程就花了我两个多星期,他不说话了;第三个断言我论文的实证模型史无前例,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我说,“就我所知,国内外用这一模型证明审计质量的不下十个人,两篇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就是您博士毕业学校会计学院的院长和您师姐***写的,还有两篇博士毕业论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老师在喋喋不休之余,偶然翻了一下我的论文,看到我论文附录中那个实证部分被我独立出来发在某SCI期刊上,他赶紧闭上了嘴,而其他老师还在不断地指责我。第四个指责我写了一堆什么乱七八糟!质询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他们都没词了,但仍不同意我论文外送匿名评阅!我终于忍不住了,站起来面向全体导师和旁听的20多个博士生(同学及师弟师妹们)说,“请问您们认真看过我的论文没有?我请求您们同意我论文外送审,如送审未通过,我自己承担一切后果”。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其中一位导师嘀咕道“不知道这样你能拿到毕业证么?”当时在场的所有学生包括我都这样认为,“可能老师担心我论文不能通过,就没法毕业了拿不到毕业证了!”于是我大声说,“我承担外送审论文通不过的后果,我硕士毕业论文也是这样,校内评价不好,可外送匿名审评价相当好,您们就放心好了!”当晚回到宿舍,我还预答辩时的几点理由写成文字,用电子邮件发给了预答辩的导师们,可后来才发现,我及我的同学和师弟师妹们都会错了意。
周末导师回来,问我们预答辩的情况,我告诉他预答辩导师组不同意我论文外送,导师吞吞吐吐地对我说,“你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同意您论文外送审吗?你搞的那两个博弈模型太难了,他们看不懂!”我就问导师该怎么办,是删是留,删了论文内容就不完整,如果单纯从证明事实的角度看,我认为与实证相比效果一样,但更简洁、更清晰,何况这个博弈模型的原型是由某一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首创的。导师说,“你不要太在乎别人说什么,关键在于你自己知道自己都写了些什么!”这当时给了我很大的安慰!我的论文终于外送匿名审阅了!
6月初,喜讯传来,我论文外送匿名评审和评议各三份均通过,且分数均在90分以上!6月5日我们举行了正式答辩,答辩前导师对我论文能干通过已是相当乐观。汇报完论文基本情况后,答辩委员会(共五人,校内三人,校外两人)开始提问,校内某导师首先发难,找了诸多论文格式的问题,如某处不应用分号而应用句号,某处不能三级标题同列等可有可无的问题,耗了十多分钟;第二位校内导师(系主任)接着语气中充满火药味地说,“我不懂审计,你为什么要引用***(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评语,他是经济学家,不懂会计,根本就不能引用”。我刚要开口回应,旁边的导师立即制止,“先等他说完!”然后,外校(管理学排名全国前十位)唯一招收审计学的博导发问:“你理论分析为什么要用受托责任理论?受托责任理论似乎是政治化的理论,为什么不用交易成本理论或其它经济学理论?”我当时吃惊得嘴张开了半天合不拢来,这位博导90年代初博士毕业,曾当过多年某著名财经院校的校领导,又是招收审计学博士,我仰慕多年,并曾经想方设法想认识他成为他的博士生!难道他不知道会计信息目标的两大主流学派分别就是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学派,会计信息早期的目标就是反映受托责任,决策有用目标只不过是后来资本市场发展起来后才提出来的,而且早在93年,审计界某著名专家的博士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受托经济责任论》。
当所有答辩委员点评加提问完成,时间已近中午12点,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你不用每个问题都回答,每个导师的挑一个回答”。我回答到第三个问题时,他又说,“好了,没时间了,现在停止答题,请大家回避一下,我们要讨论一下***的论文!”同学及师弟师妹从答辩室鱼贯而出,大家都觉得我应该通过没问题了!于是某些人开始去吃午餐了!
大约20分钟后,答辩主席请大家入场,然后宣布,“***同学,我可以不告诉你理由,直接就宣布你答辩没通过,你与导师去沟通吧!”我晕晕乎乎回到宿舍,人虚脱得象全身被抽了筋似的,没半点力气。半个小时后,导师打来电话,“小*,你在哪?先去吃饭!有些潜规则我也没办法,你要调整好心态,半年再答辩吧!”我欲哭无泪。想我的同学们,某人实证的结果与其拟证明的假设正好相反,而这一结果将使其论文的立论毫无意义;另一个提出三个假设,只实证检验了两个,却在结论里说证明了三个假说;再一个连实证检验样本的数据都是造假的;第四个论文中约有1.7万字是为凑足字数(8万字以上)而加的废话,他们的论文都通过了!

今天的中国是够浮躁浅薄的了,可如果仅限于自身,那也不会影响很广泛、很恶劣,问题是,这些品行不端又不学无术的博导们,或者原本优秀但成为博导后不再坚持学习而知识退化变得不再适合当博导的博导们,手里掌握的可是“批发”博士帽的特权啊!当他们挥起权杖时,培养出来的又会是怎样的博士?答辩答辩,应该是有答又有辩,只要论据充分、辩得有理,尊重老师也似乎不应该是对导师们观点的屈意迎合,更何况某些导师因为不学习而知识退化或不学无术,其观点实在是荒谬不经!难怪有人大代表感叹,中国论文有95%是垃圾,也有人直斥教育的种种不端。“劣币驱逐良币”的教育培养机制,必将葬送中国的教育,扼杀中国的科研创新能力。我想这可能也是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多的科技人员,科研能力是在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位列末流的最重要原因。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应该是经师与人师的统一,也就是“道德文章,堪为师表”,不但有渊博的知识,有原创性、奠基性、开拓性、前沿性的学术成就,还能做到文以载道,是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是知行统一的典范。胸襟坦荡,知之而知之,不知为不知,能容忍不同看法应该也是其必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吧?那么,今天的导师是怎么了???
三十年间,我在学生、公务员、高校教师的几个角色间几度轮换。当今天我们在感叹学生素质江河日下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老师素质如何?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539960&page=1&fromuid=3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