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党有危险论”


解读“党有危险”论
——从黑龙江干部工作说起
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指出,不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党就有危险。作为管干部的中央高官,能够说出此话,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为李源潮同志的求实精神和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感动,因此著文解读。
一、“洪洞县里无好人”
前些年,黑龙江破获了“田韩买官卖官案件”。田凤山是原黑龙江省长,韩桂芝曾担任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管干部的省委副书记。
田韩案件是破获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买官卖官案件带出来的.。
关于马德案的破获,黑龙江可能有多种版本,我听说了一个版本:哈尔滨有一家洗浴中心,内有黄色服务。警察去查时,中心的打手将警察打死了。案子报到中央,中央批下来要严肃查处。中纪委派员前来查案,洗浴中心老板很不老实,并已将打手隐匿起来。中纪委扩展思路,追查其几千万元建设洗浴中心的钱是哪里来的。进而查到黑龙江农行副行长违规贷款。将这个行长双轨后,查其批出的大宗贷款,其中牡丹江市一家企业贷款几千万,在纪检委查这笔贷款时,发现这笔贷款中当时在牡丹江主管工业的副市长马德拿走300万元,随即追查马德(这时的马德已经是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双轨后,首先查封其财产,家里光是高档皮鞋就500多双,马德又供出他自己买官卖官的事实,绥化市县处级正职51%以上给他送过现金。同时,马德供出自己之所以青云直上,是因为曾高额贿赂韩桂芝。
因为马德供出曾高额资金行贿韩桂芝,绥化市长王慎义又供出曾以高额资金行贿田凤山,进而,田韩案发。特别是曾任省委组织部长后来又兼任主管干部的省委副书记韩桂芝供出黑龙江有80多名地厅级干部给他送钱买官(也有提拔后索贿现象),黑龙江13个市地,11个市地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中有人涉案。接着查出鸡西市委书记买官卖官案,又牵出一大批县处级干部给他送钱买官。
由此,百姓在议论,牵出田韩,涉案这么多干部,牵出别人,还会牵扯都少干部?这些涉案的地厅级干部,以高额资金买官,显然花的不是自己的工资,有支出就要有收入,他们又会收受多少县处级干部的买官钱。那些没被挖出的县处级干部下面,还有多少买官卖官的干部?——不少百姓说,现在的干部,拉出三个人,毙两个会有冤枉的,毙一个会有漏网的。
二、黑龙江缘何成为重灾区
原因很简单,就是人事干部制度改革跟不上惹的祸。
回顾20年前,马德是黑龙江省经委的一名处级干部,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像个痞子。可组织上下派他去牡丹江市去参选副市长。代表们不选他,省委将其调回,提升省电子厅副厅长。提了副厅长后,再派回牡丹江任副市长。从牡丹江副市长调任绥化市市长,然后市委书记,直至案发。
原鹤岗市市长索长友,省委派他去参加佳木斯市市长选举,不到300个代表,134个代表联名推举当时的常务市长郭云飞。索长友落选后,被调任省粮食局局长,不久被派往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齐齐哈尔任市长。去时不是换届的时间,只参加人大常委划票,而且还采取了党员常委包非党常委的办法,确保他入选。此人后来由齐齐哈尔市委书记调任哈尔滨市长、市委书记。后来涉案,查了一阵子,据说没问题,在家赋闲几年,任省政府顾问,然后退休。
产生以上情况时,中国有个大背景,那就是那些年民主一下子有些过火。党的一些领导干部也许是出于稳定的考虑。但在策略上考虑不足,在措施上安排不细。
再后来,黑龙江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退休,组织部考核了一个接替人选,上常委会时,省委书记未对组织部考核的人选作评价,而是直接提出一个他认为可以的人选,这个人选也就轻而易举的被提拔起来。
最近一两年,黑龙江缺职几位副省级干部,考核时32选8,8选4,结果有的被提起来的即不在8的范围,也不在4的范围。为什么是这个结果,在党内也没做详细说明。社会上议论颇多。
一般的地市、厅局提拔干部,民意测验的程序也是要走的。比如提拔地厅级干部,临时急急匆匆通知开会,开什么会不说,上会才知道是推荐干部,你说是很神秘、很公正吧,但其实呢,事先早有小道消息出来,组织上报了某某任谋职,所以在投票时,这个人的票也就相对比较集中。比如,提拔县处级干部,明明大家认为某人选票不会很多,但结果出来时,某某的选票真就不少。大家常常不得其解。
总之,这许多年来,在黑龙江产生的社会效应是,人民代表选你不好使,你平时踏实肯干不一定行,大家赞成不一定行,“组织上”认为你行才行。社会上流传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干部可以不对工作负责,可以不对人民负责,但要对“组织”负责。谁又是组织呢?当然是说了算的人,尤其是党的一把手和管干部的人。怎样让他们说你行?送钱当然是途径之一。
环顾一些因买官卖官落马的人,有些当初也是不错的干部。黑龙江形成这样的局面,似乎应了邓小平老人一句话:好的制度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可以把好人变成坏人。
三、党真的有危险
就黑龙江而论,其基础、资源都不差。可近20年为什么发展总是滞后?为什么排在辽宁、吉林和内蒙的后面?还是干部问题。
近些年,省委、省政府总要组织省直和地市大批干部去广东、浙江、江苏等地考察学习。去时,大家深受感动。回来后,工作上依然沉闷、陈旧。没人大刀阔斧去工作。20年前,黑龙江省委就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现在时不时还是这个议题,但大家思想总是解而不放。
这是为什么呢?
不难想象,田韩案件牵出的80多名地厅级干部,当时的政策是,(送、收)10万以下不处分,5万以下不谈话。他们依旧在领导岗位上,即使受了处分的,大不了降一级使用。绥化市马德案,51%的县处级干部向马德行贿,他们依旧重权在握。这就像半个世纪前的一篇课文,狡猾的狐狸坐在车上,口中唱道,“受了伤的拉着没受伤的”。他们的部下,工作的积极性何来?!
这是指案发后挖出了这么多人,没挖出的呢?他们向上级行贿,势必向下级索贿或半推半就收贿。他们势必祸害一个地市或一个部门的风气。广大没送没买的,原地一干就是十几年、几十年,心里不窝火吗?
——这么说,我们党不危险吗?
四、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的取向
就我个人而言,我为对这些人的愤恨,曾不止一次想到退党。但还是舍不得。舍不得的主要原因是,党总体上是伟大的。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看看中国在国际的地位,看看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人那样亲民、那样勤奋,看看还有李源潮这样敢讲真话的中组部长,还真是舍不得离开党。我这样一个小人物,也不止一次为党的干部制度改革在动脑筋、想办法。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干部选拔,要尽快与公务员法相衔接。在法的约束下选拔干部和管理干部,而不是独出心裁,突如其来,今天搞这样一个形式,明天又搞那样一个形式,看似在创新,但不持久,不能让全体干部乃至老百姓心服口服。党管干部,不一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管每一个干部,要放在管制度上。包括选拔干部的条例等,也要尽量与法接轨。
第二,在干部培养选拔的条件上,不能总是划一些不必要的框子。比如学历、年龄等。不一定学历越高越适合做领导干部,不一定越年轻就越革命,不一定总高“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干部,一个班子七八个人,除了以上限定,还有几个可选择人呀),不一定不搞阶梯式干部结构我们党就能变成“修正主义”。应该就当前而论,谁最能把这摊子工作拿起来就让谁上。张平、回良玉不一定比他们的研究生、博士生部下领导能力差。国外选议员、州长、总统,都设了哪些条条框框?我不知道。他们的制度并没有被颠覆。他们有用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借鉴。
第三,要进一步体现实绩和公论。大家人心向上,谁都希望我们的干部队伍坚强有力,大家的选票应该真的有效,起码党内干部的票应该真的有效。你不能认为,我看你的票,还是党管干部了吗?我们的党,三个代表呀,你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那么全体人民(或者说党的全体干部)看好的人,还有错吗?为什么不能在推举干部时当场唱票呢?为什么能允许一些地方明明大家估计票不多的人反而“票不少”呢?假设真的公开选票,而有的票多的人确实有问题,我们党在大家面前做出说明,还有人会非要和党唱对台戏吗?
第四,要走职务与职级双轨并行的路子
我们讲以人为本,也就是尊重人的本性和人的需求。人往高处走,是一个规律。假如入党就被抄家,提一级职务就降一级工资,那么入党的人,争取提拔的人肯定就少了,我们的事业也可能早就停滞了。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为的也是自己和后人能过好日子。
比如,部队实行职务与军衔并行,事业单位实行职务与职称并行,这个办法有一定好处。只要年年考核称职,到了一定年限就有一定职级,可以享受这个职级的待遇,在职务上,再选拔那些优秀人才带头执政,那么干部们的情绪会平顺很多。据说外国有些也实行这样的制度。
尤其黑龙江这样的地方,目前是送钱的多年在台上,不送钱的多年在台下,假如实行职务与职级并行,起码使一大批多年懊恼的人顺一口气。现任省委书记吉炳轩提出,要使一些多年没提起来的县处级干部享受地厅级干部待遇,调研中对县处级8年经历、10年经历、12年经历的都做了统计。有的又说,黑龙江穷啊,拿不出钱来。这个辩证关系怎样看呢?是继续“捂盘”好,还是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去创造钱好呢?
五、人事干部制度改革不能总停留在研究中
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援朝部长的话,代表了绝大部分党员干部的心声。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应该算是中央看准的事情。看准了,就该去做啊。我们有如此伟大的党,如此清晰的发展思路,如此好的国际国内环境,假如把人事干部制度抓紧改革一下,我们的人力资源,我们的发展,肯定会更好啊。
以上,也许是我一家之言,也许有许多偏颇。但我感到,只要我不到社会上传播,向党内组织上反映,估计不会有多大的副作用。
注:1.原本想在中组部举报网提交,考虑那里面窄,如观点及引述事实有误,不致形成大的影响,但试发后只能上一部分。
2.建议转援朝部长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阅示。
3.请不要在社会公开此文。
如无不当,建议转吉炳轩同志阅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