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案(上册)二十七


 

刘谷雨(阳历1996430日晚9点过八分,阴历3月13,出生于长沙附二医院。出生时体重72两。钳产。轻度窒息。脐带缠颈。医生的打分是7分。

现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坪镇大泉乡大坪中学读书,读小学六年级。

2008年刘谷雨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课是毛泽东的词――――《卜算子  咏梅》。)

《高职语文》教案(上册)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

(基础版)第一册

 

授课班级:高职水工一班、电力二班

授课教师:刘咏梅

授课日期:二00六年九月至二00七年一月

 

 

    《高职语文》教案(上册)二十七

教师:刘咏梅(副教授)

联系Email:

联系QQ359091935

联系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评建办

联系电话:0731----4080372

第二十七大节

课题:《诗经》二首《蒹葭》篇

教师:刘咏梅

 

  教学目的: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

            理解《蒹葭》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中情感。

  教学重点:《蒹葭》一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建议: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分析,但要作示范朗读,重点注意停顿,把握节奏,并读诗的感情。

 

 

 (一)   复习旧课

         提问:1、什么是《诗经》?

               2、什么是赋比兴?

               3、《关睢》是一首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

 

 *(二)   讲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   注释:

本诗选自《诗经秦风》。秦:周朝时诸候国在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部一带。

 

2、   提示: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分三章,每章首两句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后四句描述追寻境况:一是道阻且长,二是幻象迷离两者皆以“伊人”不可得为旨归。

      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四)艺术特色:

          一、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伊人”不坐实,且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逆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思。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两说法皆可通。

         其实,只要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项工作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

      1   白露之“为霜”、“未”、“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

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对象的飘忽难觅。

 

  2   春秋战国时期文学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他的主要作品都收在汉朝人编的《楚辞》里。

     楚辞----是战国后期,在我国南方产生的一种具有楚文化独特风采的新诗体,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屈原运用楚辞形式创作了《九歌》和《九章》,其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瑰丽的长篇抒情诗。

     《诗经》和楚辞,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共同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精神和浪漫色彩并驾齐驱、融汇发展的优秀传统。

 

(四)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求当堂背诵并默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人物:刘谷雨(刘咏梅之子,12岁,属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