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面临海啸的中国企业(下)
——“金融海啸”中企业应对策略
文/ 张冰
08年的冬天又如约而至,寒冷中有新的希望,也有很多迷茫,更多的是民营企业老板,顶着寒风一路艰难前行。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落,危险与机会,喧嚣与骚动,这一切都充满了太多的可能,也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让我们看清楚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社会,让我们看到处于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看到了全球金融市场所带来的一片萧条,看到这一场海啸巨大的杀伤力!这一切的发生,致使许许多多的企业在生存、风险和应对策略上转圈圈,可以说,许许多多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发生,不管世界发生什么,我们都必须去改变和面对!
企业自保:避开最致命的“四个时刻”
金融海啸的到来,必将会对房地产、物流、旅游、饮食等支柱产业产生强烈冲击,很少企业能独善其身的。在这股始料不及的“海啸”冲击下,很多企业表现出的往往不是尽如人意的,有的咬牙挺住,更有的已经到达支撑不下去的境地,很多企业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慌张,此时,企业理应拿出应对措施才是当务之急。综观这些困境企业,主要是在海啸到来之际乱了阵脚,在一些关键的特殊时刻,企业没有经验,把握不好的占绝大多数。
针对2008年这股“金融海啸”,我们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全球那些大的企业是如何搞砸的,往往就是一个错误,让他们企业崩溃亏损、名声扫地,所以我们不能犯他们同样的错误。在此,特提出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四个比较危险的时刻,也是导致企业最容易失败的时刻,希望中国企业在这场“海啸”中尽量回避——
第一个危险时刻:金融危机时不要步入新的事业,开创“蓝海”要注意了
在“金融海啸”到来之际,那些亟待开创“蓝海”的企业可要悠着点,毕竟那些新的、未知的领域,需要时间去熟悉和洞察的,这个过渡期是一个很漫长的阶段,往往让你的企业无法逾越这个鸿沟。我可以毫不客气地忠告你:不要以为你还有一点底气,不要以为你那几个“铜板”能打通一切,更不要以为你胆子大就可以吃猪羊,可要知道,那些万丈雄心的大企业老板哪一个不是带着优势和资源,斗胆进入一些新的事业,最终结果是败北而归!众所周知,韩国三星在经济萧条的冲击下,还不断去扩展新的领域,在1990年末砸下数亿美元成立三星汽车,在开创的“蓝海”中负债40亿美元,总裁李健熙因而被韩国人痛批为“失败的CEO”,然而,汽车业务成了三星跨界版图中一个不太光彩的败笔!
第二个危险时刻:不要轻易去“转型”和玩花样式的“创新”
在所有的企业经营过程中,转型和不切实际的玩花样式“创新”付出的代价是最大的,毕竟充满太多的危险因素!可以说,金融危机时刻,企业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转型,稍有不慎就会走向失败!
转型,毕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事情,转型一个新的领域,往往是你始料不及的事情太多,毕竟你是“外行人”,“一个有将来性的产品,不见得是你能做的产品”,特别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你更不能去尝试转型,说实话,你还真不是那方面的“料”!
综观身边的诸多企业,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纷纷寻找自己的“出路”,大规模的“转型”运动此起彼伏,可谓是浩浩荡荡闯“关东”啊!一些企业家明明知道这样做对于自己的企业有难度,也是硬着头皮上项目,真有点“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架势!其实,“金融海啸”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让我们更加看清了,中国很多企业至今都没有学到“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比什么都重要”的教训!
第三个危险时刻:还是收起你那“并购”的野心,这个时候不适合
近期,在一片烦躁的声音中,有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呼吁企业去加快“并购”步伐,在危机中寻找这种“蛋糕”式商机。企业老板往往屈从于不顾自身条件而一味多元化的冲动,盲目进入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结果得不偿失。我认为,此举是极不明智的做法!
在金融危机到来之际,企业自我保护都成问题的情况下更不能盲目地去采取并购。在我们周围,受金融危机拖累的金融机构和房地产比比皆是,按照价格优先的标准,到处都是可供收购的资产,如果一定要坚持自己经营,多半会陷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惨境地,真可谓是“一步错,步步错”。
企业为了壮大自己,追求综合的绩效和整合进行并购,以扩大自身规模和经营多元化触角,殊不知,就连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文化的差异,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困难,或是在一个陌生的新领域去开创,势必会有障碍和盲区。其次,国际并购的问题更是有增无减。再加上,人事动荡的整合、流言满天飞等等,均带来并购后的最大挑战!从全球的并购企业来看,70%以上的收购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案例当数到明基购并西门子手机导致亏损近60亿台币,企业购并成为危险时刻!前段时间,我们看到一家企业经营不下去,就准备出让,一些企业纷纷跃跃欲试,准备大干一场,决心收购这个企业,试想一下,你具备这样的经营能力吗?一步登天、蛇吞象,是不现实的梦想,有些东西是吃不下去的,我们不能硬撑!
第四个危险时刻:不要死抱着过去的成功法则,错估竞争环境的变化
企业本应有的一系列的战略,为什么在这次的“金融海啸”中陡然就失灵了?原本是光彩满面的、充满骄傲的企业带头人,为什么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就士气不振了,甚至垂头丧气了,眼前一面盲然?大家稍为留意就会发现,这类领导人一贯的作风就是死抱着过去那些老一套的成功法则在做事情,对于竞争的大环境基本上是不顾的,更不会去尊重市场规律,始终按照自己的感觉行事,往往英明会在瞬间消失殆尽!
《金融时报》曾经对全球500强企业的CEO作过一个调查,他们中有98.72%的人认为,企业的破产与管理者的固守经验有关。从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经验是指导公司或企业求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作为管理者最忌讳被经验所左右。管理者,必须对经验有所权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经验的选择。社会学家也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在面对环境大变时,适应力比他们自己预期的要好得多。也就是说,即使当环境发生恶烈性的转变,人们也不会像预期的那样。我们许多老板的想法都有,但往往脱离实际,在经营的过程中普遍缺少综合分析,往往是想法与实际脱节,成为堂吉·诃德般“英雄”。可以说,企业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应对和洞察竞争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客观分析,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家的必修课。因此,建议企业家要拿出勇气推翻过去那些成功的法则,重新定位企业,并加快反思,以不同角度推出全新策略,来应变这场凶猛的海啸到来!
重整,尽管不舒服也要振奋起来
据一份权威调查显示,当今企业存活率越来越低,能存活的25%企业每天都在努力与失败周旋。改造一个企业,过程是最最痛苦的,因为“变”已经成了常态,积极改革和重整,才是应变“金融海啸”有力之道。
链接:20个金融海啸期间“不景气行业”名单,排列出各大行业景气指数
除了具体列明的“裁员企业”名单,该邮件还评价了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20个行业的“不景气指数”和6个行业的“景气指数”。被划入不景气行业的有网络/游戏、IT外包、出口贸易、半导体、服装/纺织、钢材、汽车、房产、室内设计/装潢、建筑设计、宾馆/酒店、粗加工制造、广告、娱乐、猎头中介、货代行业、图书出版、航空、造纸和木材等。各行业的不景气程度都有“星级”评定,并注明评价理由。其中,钢材、铁合金、造纸等4个行业的不景气指数被评为“五星”,图书出版、建筑设计等行业则被评为“一星”。快消、医疗器械、水电煤、教育、电信、国家投资建设等6个行业被评价为“近期情况还比较好”的景气行业,水电煤景气的理由是,它们是“公用事业”。
值得庆幸的是——
08年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这个大势所趋的拉动背景下,作为企业的领导人,更要鼓舞起来,更要看到希望,毕竟这次国家对这场海啸的到来,采取了最有力的措施,动作之快,力度之大,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企业主,我认为,应该尽快调整好心态,投入这场抗击“海啸”的斗争!当然,重整企业,一定是不舒服的,甚至有疼痛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振奋起来,将以下的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1、加大终端网点的深入推动。对于很多品牌型企业来说,没有销量一切都是空谈!当前很多企业的销售终端很成问题,终端销售不能发挥最大化的作用,企业受困在所难免。因此,对一些盲区的销售终端进行针对性的拉动,对代理商、经销商更多一份关爱,对终端的深入细耕是当务之急。值得提醒的是,中小企业营销亟待突破坐、等、靠,过份依赖代理商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此刻,必须深入一线终端市场拉动销售!
2、提升特色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作为品牌型的企业,没有特色的服务是很难取悦于消费者的。世界著名的SONY曾经在发展过程中濒临衰落,由于公司擅打服务牌,勇于推翻自己,从昂首45度的傲视市场到弯腰90度谦虚以待,最终再度擦亮品牌,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我认为,越是在经济不景气时候,服务就更加要搞出特色,才会吸引更多的商业机会。
3、留下最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降低成本裁员。这次的海啸到来,很多公司都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运动,近日,一份列举了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白领中传播。其中特别指明,今年9月,一家从事抗肿瘤药品制售的生物制药公司,对位于上海浦西的公司运营部门进行了全员裁减。而据邮件撰写者推断,该公司位于浦东的制药工厂也即将关门。分析此举做法,企业明显在做一个动作,压缩运营成本,降低风险系数。这时,就有一些企业的做法失控了,裁员首先瞄准的就是那些高薪的管理人员,拆掉了顶梁柱,这个企业我看也就快搞完了!当然,降低运营成本,确实是一种渡过危机的好方法,但是企业在裁员的时候一定要看到企业的发展未来,不能一味地看到眼前拿出去的高薪费用,我们都知道,光有刘备,没有诸葛亮,也是难以成大业的!海啸中,希望中国企业着眼未来,不能盲目去裁员!
4、回归以消费者为本位的产品设计,必须是能够满足他们。任何一件产品投放市场,最终是消费者购买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然而我们看到那些被动的企业,多数都是因为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原因,致使销量直线下滑,在这一场金融海啸的冲击下更是举步维艰!以往,我们产品开发还处在自己的喜好上,或者是站在公司老板的角度考虑,我们做出来产品,定出能让消费者“上钩”的价格,压根就不知道消费者究竟喜欢什么!我们始终在用习惯去做决策,缺少反省,更缺乏深入的研究,试想,产品严重脱离市场的“轨道”,其结果怎能尽如人意?最终是产品推出来,也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喜欢。当产品出现滞销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原因出现在哪里,再去找一些不成熟的理由和借口来应对,也就是在这样的拖延中,企业错过了最佳的商业机会。我们很多企业老板和管理者也许太在乎眼前的成功,而忘了放眼企业的未来、观察趋势、洞察客户,看他们未来的需求了!今天的市场局面,要求我们的企业不能将消费者的使用感受置之度外,真实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跟随老板喜好,再不就是跟着竞争对手比炫和模仿,只有回归到以消费者为本位的产品设计,企业才会有抵御一切外在的竞争压力,才有强大的抗击指数!
5、学会倾听来自不同的声音,尔后再做决策。我们还有太多的企业都是采取“由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其实在这个时代这种“一家作主”,一言概之式的霸王管理已经被彻底淘汰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制定决策模式,决不能只是依靠老板一个人来发号施令,毕竟个人的经验和远见都会受到局限,必须倾听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再加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整合判断,这样才能制定好公司的经营策略。
6、关键时刻,企业必须设定整体性的目标。不管金融危机对你的企业影响多大,在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设法控制企业将来的命运。尽管有些企业对目标的设定已经达到了过于热情的地步,但是目标缺乏整体性比比皆是。我个人认为,设定整体性的目标,有助于我们超脱于日常的事物,才有助于每一个员工更加清晰公司的运营,且能和员工携手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绩效,为顾客提供最佳的服务。
老板,你必须切割这些“失败毒瘤”
老板是一个公司的掌舵人,他身上具备的特征直接影响一个公司的发展,特别是在危机到来之际,就更能看出来,因此,一个老板的个人特质,往往也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成功和失败的关键之一。我通过3年多深入民营企业的考察,我发现很多老板身上都有“失败的毒瘤”,这些“毒瘤”是我们常常不易觉察的,但也有很多征兆也是明显的。对照一下,下面的40个“病兆”在你身上是否存在,它们是你企业倒闭和受困的元凶。我认为,作为公司的老板,必须在5个病兆以下,若超过5个则表示你的企业已经有潜在的危机,超过10个你就“死定了”——
1、萎靡不振——没有朝气,整天打发时光,处于半死不活状态
2、贪欲好色——不爱江山,爱美人,低级、腐败中醉生梦死
3、空腹高心——夜郎自大,志大才疏
4、鼠肚鸡肠——气量狭小,耿耿于怀,缺少宽宏大量
5、不务正业——玩心太重,每天到企业只是“视察一圈”了事
6、自以为是——每天吊儿郎当,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缺少“大智慧”
7、傲气冲天——大脑膨胀,过于骄傲,城头不变大王旗
8、大吹大擂——到处“忽悠”,谎言一大堆,不落边际
9、昏头昏脑——每天都在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方向迷失
10、目光短视——短视而退化发展触角,失去更多机会
11、茫无头绪——天天瞎忙,眉毛胡子一把抓
12、虚假繁荣——死抱着过去的繁荣,在虚假中陶醉
13、表里不一——戴着面具做人做事,似乎每天都在“演戏”
14、轻诺寡信——上午决定的,下午就不算数了,前后矛盾
15、独断独行——由着自己的个性去做,听不进旁人的忠言
16、妄自菲薄——遇事总是唉声叹气,心态极差
17、没有主见——怕老婆心理严重,凡事都由老婆作主
18、不愿学习——不具备持续学习精神,欠缺首要能力
19、轻视战略——缺乏定期反省,埋头赶路太盲目
20、赌博成瘾——用赌徒的心理来运作企业,依赖运气
21、急于求成——还没有走稳,就想跑,“心急吃不到热豆腐”
22、凭空臆想——想法与实际脱节,成为堂吉·诃德般“英雄”
23、步人后尘——始终都是跟着别人走,追随、模仿中失去自我
24、过于乐观——没有为企业拟一张详细的“预测表”
25、盲目扩张——忘记自己在做“企业”,竭力去做“地主”
26、一钱如命——过于吝啬,死抱着小钱当“老命”
27、独揽大权——死抱权利不放手,“一根竹竿插到底”
28、沉溺管理——过多沉溺于管理了,还没有学会领导
29、害怕变革——满足现状,变革不够等于没变
30、墨守成规——死抱着“老经验”不放手,固步自封
31、过度依赖——害怕承担责任,凡事都推给“董事会”来决策
32、忽视制度——有制度不贯彻实施,还口口声声说“管理混乱”
33、打击下属——故意压制下属,不让他们“出人头地”
34、虐待员工——无缘无故咆哮、谩骂员工,心理极度不正常
35、滥用人才——是“人才”,你偏要让他做“奴才”
36、满腹狐疑——对下属疑心太重,信赖感不够
37、任用非人——胡乱提拔不适当的人,团队没有战斗力
38、奖惩不当——奖惩不讲究技巧,更不讲原则
39、不懂激励——不懂消除员工惰性,激发他们潜能
40、同室操戈——企业一旦做大,创业兄弟便分道扬镳、自相残杀
好好检点一下自己吧,倒闭与成功都是有原因的,总不是无缘无故的。请问中国的老板们,在这场金融海啸中,我们是不是更要多一份对自己的检视呢?
海啸到来,更要培养“赢的”企业文化
东南亚海啸发生之前,人类还未知觉,但动物们早就撤退了。论飞,人比不过一只蚊子;论游,人比不过一条鱼;论爬,人比不过一只壁虎。这说明,人类并不是最聪明的动物。
最聪明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要做有智慧的企业,才有巨大的发展!在金融海啸中,企业更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让他们充满智慧,社会需要“教育”,企业亦然!“海啸”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海啸中企业所有人的状态得不到调整,失去“赢的”信心,特别在当前,受国际经济下滑和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加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的相继倒下,这场危机还尚未触底,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个“冬天”才刚刚开始,所以很多员工心里有障碍,一场巨大的阴影每天都在无形地笼罩着他们,所以,企业有必要传导“赢的”企业文化,协调部门内各方意见,建立企业变革求胜的共识。
这是一次全球有始以来最大的“金融海啸”,它的威力比真实的海啸还要威猛无比,其伤害指数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希望很多老板和管理者们正视这一场空前的“灾难”,杜绝浮躁的心理。马云先生说得非常好,“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而是能安然度过一次次的危机”!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公司,无论经历多大的风雨都是很难失败的!
最后,张冰特别提醒中国企业,要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总结自身,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转身速度要迅速,心态要摆正!希望在这股强大的金融海啸中,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能排除一切险阻。起来,面临海啸的中国企业,希望你们一路快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