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今年40岁的刘志卫出生在四川乡下,他为了实现做一个城里人的梦想,与妻来到重庆,干起了又脏又累的打扫街道和为居民楼担垃圾等活儿。14年来他辛勤劳动,到近日,终于用挣来的钱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商品房,将全家户口迁入城里。刘志卫身高1.71米,平头。他上穿红条T恤,下穿花色短裤。仅凭穿着,没人会将他与一个农民联系起来。然而,他确确实实是一个由农民蜕变而成的城里人。
即便刘志卫能吃苦不怕脏的精神感动了我;即便他14年扫街不舍不弃,日日爬上高楼替城市人拎垃圾无怨无悔,而今在大都市的天空下,苦出来一方自己可以栖身的商品房,苦出来一本从此能让家人恒久团聚的城市户口簿,这种精神原本是值得我们尊敬和赞叹的。然而,在我看完该报道后,心里却挺不是滋味——一些人心中对农民的“俯视心理”仍挥之不去,埋藏在他们心中的那一缕潜得并不太深的优越感,一下便蹦出了意识的水面。
读几年书,拿几本文凭,写几篇文章,就会居高临下……城市里的精英们似乎具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情怀。人家刘志卫14年风雨兼程,把街道与居民的楼梯道当成自己的“办公桌”,将一捧捧散碎银肉换回一个“80平方”,从农村到城市,咋就成了“蜕变”了?说人家蜕变好玩吗?那你去那灼人的大街上也“蜕变”一把?蜕者,蛇、蝉等之皮也,蜕变之原意就是它们的脱皮,指人或事物发生了质变。且多含贬义,比如一个优等生蜕变为小偷。
而从农民到城里人,在一些所谓的精英者眼里,可能是不仅“脱了一层皮”,还发生了质的裂变。显然,这样的精英思维定势,是我们当前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意识羁绊,与公民不分职业贵贱、职位高低的公平社会所应具有的公民素养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的一些有精英心态的文化人,一些拥有话语权和语言资源的人,他们笑容可掬,文笔貌似亲切,常常以关心与牵挂农民处境的面容与行文方式开头,却反而一不留神地以尖刻地嘲弄和顺嘴而出的歧视贫弱的语气结束。
实际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也不管是中西部还是东部,都是共和国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农民、工人、清洁工、工程师、学者、作家等,是构成共和国公民的一个无法割舍的劳作人群,他们自身的地位与处境的更改,不是蜕变而是变动,谁也无法主观匡定一名潜心研究的学者就一定比一名挥锄种地的农民高尚,因为,没有粮食,任何一个正研究学术的肉体都不可能是“永动机”。就拿刘志卫来说,如果在菜市上买不到农民种出的粮食,便可能在大街上挥帚无力。
媒体作为社会道德和公众舆论的公器,应该在了解大多数民众的社会现实与时代心态的基础之上,作出公正、公平、客观的报道。千万不能人云亦云,被社会上的那一股潜在或显现的“精英思维”牵着鼻子走。果真那样,舆论工具不但不能引领人们产生关爱生命、平视弱者、系挂苍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愫,反而会一不留神就会走向社会道德价值取向的“阴”的一面,而诸如比“蜕变”更让人寒心的字眼仍会出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