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永坤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兼及宪法学、行政法学。
  主要著作:《法理学——全球视野》(法律出版社已出三版)、《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论自由的法律》(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宪政与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公民权利》(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人人成为自由平等的世界公民是他的理想。

法理学追求什么?


【接到一位从未谋面的年轻学子的来信,书中对我的《法理学——全球视野》的三篇序言作了评 价,内中虽然多有不适当的溢美之词,但是却道出了我对法理学的期待。征得同意后,放在自己的博客上,自娱。原本想隐去姓名,后来想想,中国人同名同姓的多 了去了,就免了。对年轻朋友大度地让我“发布”来信表示感谢!】

尊敬的周老师:

    您好!

    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读我的邮件。我是一个刚毕业的工科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个法盲,对于法学更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若不是进来决定报考 法硕,...

Read more

网络实名制立法评析


  [内容提要] 网络实名制既不合国际惯例,也已为世界上唯一的实名制国家--韩国--证明为得不偿失。网络实名制是直接对公民隐私权的侵犯,它通过对隐私权的侵犯间接侵犯公民的安全权,特别重要的是它直接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从功利的角度来看,它也会妨碍反腐事业,使反腐失去第一推动力。如此不顾国际惯例与前车之鉴的立法之所以出台,与家长主义立法观念有关。

  网络正成为日益重要的信息通道,网络的“弥散性”--非中心性--为民意形成提供了极佳的技术手段,因此它是大型民主社会得以可能、并臻于完善的技术条件。但是正所谓祸福相依、利弊相随,网络自然也有其弊,因而需要管理;但过...

Read more

走“宪法兴邦”之路


  每年的12月4日,是“全国法制宣传日”。之所以确定这一天为“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因为中国现行宪法在1982年12月4日通过并实施。故也有人把12月4日称为中国的“宪法日”。今年12月4日,是中国现行宪法正式通过并实施30周年的日子,更加值得纪念。

  八二宪法为“宪法兴邦”提供了基本的宪法文本基础。这主要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1)在指导思想上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决裂;(2)强调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与尊严;(3)重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Read more

律师的幸福与国人的幸福


  最近,媒体人杨澜对律师幸福感的一番话引起了法律界不小的反弹,许多法律人为此大动肝火,其实大可不必,我倒觉得她的话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杨澜说:“幸福感最低的职业是律师:因为他们总以最坏的设想揣测别人”。前半句表达了一个判断:律师最不幸福,我认为基本准确;后半句则道出原因:“因为他们总以最坏的设想揣测别人”,我认为判断基本错误,它体现了杨女士对律师的误解——这不是她的错,这是几千年的文化基因所致。

  杨澜的“不幸福”论是针对中国律师讲的,中国的律师不服不行。我为杨女士...

Read more

男女厕位中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


  2012年2月19日,在广州市越秀公园旁的一个免费公厕旁,几名女大学生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所”的行动。她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从而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她们对前来如厕的男人们说:“先生,可以稍微等几分钟再进厕所,让女士先用一下男厕所好吗?”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男女平等的正义问题,一个公共资源在两性中分配正义问题,因此它是一个追求正义的行动。公共资源在两性中的分配正义问题有两个标准,一是标准,二是实质标准。形式标准是不管两性的实际需要,按1:1设置厕位。如果连这个达不到,男厕位多于...

Read more

究竟该问谁的责?


  11月14日7时,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博“南京气象”首次公布了南京此前一天的空气PM 2.5数值(细微颗粒物浓度)。这是内地首个城市公布当地PM 2.5数值。“南京气象”的微博说:“近日大气层结构稳定,虽天气晴好,但大气浑浊,据探测昨天一天我市能见度不超过8公里,PM 2.5细微颗粒物浓度大都在75ug/立方米以上,超过正常水平”。南京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南京发布”转发时,还特意提请市民

  “注意自我防护”。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使用的度量标准,“南京...

Read more

“法律是理性”引发的风波


  “法律是理性”引发的风波

  这事发生在我辅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中。1988年,我是讲师,那年辅导1984级的本科毕业论文。一位蒋姓同学的论文主题是“法律是理性”,文章写得不错,引经据典,很有创新价值,我想打“优”。但是因为当时的阶级斗争为纲思维仍然很严重,说“法律是理性”因与“法律的阶级性”不合,是犯忌的。依据当时的制度,凡是优秀的论文必须要答辩,其他的论文则无须答辩。即是说,如果评“良”以下,我说了就算了,如果打“优&r...

Read more

严打亲历者话第一拨严打


  六年(2005)前,本人参加某会议,某省一人大中层干部某某某(以下简称“某”)与我相熟,会下聊起1983年严打中的几件事。我一直将它放在“百宝箱”中从未示人。今天想想离开1983年严打已经28年了,抗战才八年,保密法规定的保密期限也才20年,今当可以评价了。而且,时下打黑实为严打之延续,各地形形色色的打黑正在开展,总结一下严打的利弊得失,使它走上法治转道实属必须。内容是事后回忆,略去了诸如死刑数量这样“敏感”的内容。

  (1)此人不杀还杀我呢?

  某日,政法委员会讨论案件,某为记录。书记迟到了,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