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田立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默克尔自相矛盾


  德国总理默克尔上周来华访问,欧洲舆论说她此行达到了预期目的,也有说法她是空手而归。对于一位政治人物的外交活动究竟该怎么评价,显然不在学术范围内。不过,对于此次默克尔访华期间的某些关于欧债危机的言论,从金融学视角看,却是十分值得探究和分析的。

  从默克尔此前的讲话中,可知她此行有两个目的:呼吁中国出手帮助解决欧债危机;呼吁中国加入制裁伊朗的队伍。关于前者,默克尔特别提到了当前的欧债危机仅仅是主权信用危机,与欧元本身无关。对于默克尔的这句话,我格外留意。自2009年底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我先后多次在本栏发表看法,始终坚持“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欧元的发行机制&rdquo...

Read more

龙年最热门的投资品


  也许是前两年不确定性干扰过多,如今投资者在制定策略时对资产价格趋势的判断越发谨慎起来,策略的内容也越发模糊,分歧也越来越大。有人说股票要涨,有人说黄金要涨,也有人说石油要涨。但要真说起涨跌的理由,很难见到有说服力的支撑。这倒不是说分析师水平不够,而是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资产估值体系(或者说方法)正悄然改变所致。然而,在这剧烈的改变之中,有一种资产的估值及投资方法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甚至某种意义上讲还得到了某种加强,这就是波动率。

  把波动率叫做资产,似乎有些不着调,因为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叫资产头寸。但如果把交易的对象统称为资产,管波动率叫资产也是可以接受的。任何“原...

Read more

标普在重建市场可信度


  就在中国人喜气洋洋迎接龙年新春的时候,欧洲又起波澜,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一口气将9家欧洲主权债务降了级。这还不算,一周后,被视为欧债危机救助工具的“欧元稳定基金”(EFSF)也被下调了信用等级。

  与以往一样,世人的反应依然有两个:一个是本能反应,就是担忧欧债危机是否真将不可避免地大爆发;另一个则是稍稍冷静后的第二反应,怎么总是美国人说了算,他说谁是什么级别就是什么级别呢?与以往略有不同的是,这回前一种反应不算激烈,虽然第二反应也不像以往那样强烈,但迫切了许多。欧洲央行某官员就表示,欧洲人应尽快建立属于自己的权威评级机构,言外之意就是“尽快摆...

Read more

监管的本质目的是让每一个股民挣钱


  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不少炒股赔了钱的人不是从自身投资决策以及操作手法去找原因,而总是抱怨各种客观因素。这些抱怨小则指向代理机构及股票发行人,大则直指资本市场及其监管者。这些人当中甚至还有一部分会引用各种也不知从哪儿淘来的奇谈怪论作为抱怨的“理论基础”,从而使抱怨更加具有说服力也更有蛊惑力。

  最近我就遇上这么一位,酒席上不知哪句话触动了这位据说炒股巨亏的哥们儿的神经,从那一刻就像上了发条一样滔滔不绝地抱怨资本市场监管不力。我忍不住问了句:你投资哪只股票?这哥们愣了半天,最后支支吾吾说了个“什么什么股份”。连名字都没记住这资是怎么...

Read more

拿什么“做空中国”?


  一则有关“英国某"做空中国"基金大赚52%”的报道近日引起国内许多人的关注,其中不乏“羡慕”和“担心”的情绪。羡慕的是别人“押”得那么准,还赚了那么多;担心的是,这种以做空中国经济为标的头寸的投机行为会否影响沪深市场(甚至已发生影响了),进而使明年的A股仍萎靡不振?出自专业敏感,我更关心的是:若报道属实,他们是怎么实现做空中国目标的呢?

  从媒体零散的描述中,可找到三个关键词:(某些)日本企业债、日本国债、中国主权信用违约互换,和一个逻辑链:日本某些企业与中国经...

Read more

房价拐点为何依然无法确认


  临近岁末,若要给2011年的中国经济大事件排个序,房地产调控无疑名列首位。随着中央政府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各地房价(主要指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下滑,尤其是那些楼市“重灾区”,房价已呈现出显著的调控效应。于是,一些学者纷纷从多种角度阐述房价已出现拐点的理由和依据,有人甚至得出未来十年都不会再有炒房者的乐观结论。

  总结乐观派学者(或市场人士)的依据,大致为两类:一是政策面,认为调控政策既已见效,就很有可能继续下去并且力度不减;二是资金面,认为在总体偏紧的货币政策下,房企很难再一路挺下去,房价滑坡不可避免。

  对于这些观点,我既赞同,又觉得...

Read more

欧洲统一债券的全球杀伤力


  欧债危机极有可能成为所谓的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一种“病态”,甚至直接由欧债危机传染给全球。不过,由于这场危机初期的主要问题仍纠结在其独特的货币发行机制上,因而笔者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欧元发行机制与财政政策独立性的冲突上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在孤立无援的危情之下,欧元区终于迈出了在看来极有可能是危险的一步:推行欧洲统一债券。

  9月末在本栏发过一篇“统一债救不了欧债危机”,认为统一债这种救助手段不可行,因为这与现行的欧元发行机制矛盾。但欧元区却拿出了始料未及的“胆量”,最近欧洲央行提出...

Read more

这回,高盛葫芦里卖的啥药


  核心提示:要想做出A股行情上升的判断,非有实实在在的政策作支撑不可,否则,只能是昙花一现式的局部波动。

  高盛这张“嘴”还真够“诡异”的,自去年年底至今年年中连续几次关于大宗商品的买卖建议,居然都得到了市场的验证。让人不能不对高盛的话格外重视。就在几天前,据传高盛在一份报告中明确唱多A股,并认为明年沪指可达3200点左右。这条消息如果属真,那对于A股来说无疑是最具分量的好消息。于是很多人都在盘算,眼下是否就是A股的买点了呢?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先要冷静分析一下高盛释放做多信号的依据可不可靠。由于不知高盛做多A股依据何在...

Read more

到底是什么催生了高利贷


  我绝不认为高利贷是合理现象,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建立一套风险对冲机制,使得宏观经济中的风险溢价有所下降。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近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市场的逻辑与政制的张力”的文章,探讨当下中国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在论及民间借贷危机(尤其是高利贷)时,该文认为,存款准备金率过高造成了商业银行资金供给不足,而基准利率过低又造就了资金需求过大。这一小一大,恰就造成了资金的缺口,为高利贷提供了温床。

  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坚决反对。论据有两点:

  一是资金缺口的逻辑问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创造并拥有财富的无限膨胀需求之...

Read more

商品价格的资产化变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一开始就是商品,古老的供求均衡理论揭示了商品市场价格的形成与变化;而金融学的研究对象——虽几经周折——最终明确为资产,而资产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依赖于市场对该资产的收益与风险的预期。因此,我们既不能用研究商品定价的方法研究资产定价,也不能用研究资产定价的方法研究商品。

  然而,变化多端的世界并没有给这种泾渭分明留有太多时间,就在学界刚刚接受这种界限后不久,新的问题出现了:很多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价格似乎并不按照商品价格规律变化,而资产的定价有时也有例外。商品价格的这种“非供求均衡态”,不仅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