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田立

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通过并购拓展市场如何可行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每逢腊月和正月,往往是商业活动相对平静的月份,大家甚至更趋于“消停”做事,以求积蓄力量,来年大显身手。但联想显然不想照此行事,就在除夕前一天,联想突然宣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一时间引起不小轰动,尽管这种轰动很快就被春节气氛淹没,但随着鞭炮烟雾散去,关于这个话题的“是非曲直”还真有不少值得探究的地方。

  现在大家对于这桩交易持批评与怀疑态度的居多,虽然有联想H股股价连日暴跌作支撑,但批评的焦点有待商榷。批评的声音中最“简单粗暴”,也是最主流的,是对收购价格的怀疑,尽管价格历来都是买卖的...

Read more

城镇化核心是提高效率


  如今,城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艰深晦涩的专业词汇,普通百姓也常挂嘴边,尤其是基层农村干部对这个话题更是热衷有加。每次去基层实地调研的时候,笔者几乎总能遇到当地干部“揣着小算盘”和你探讨城镇化的那些事儿。所谓揣着算盘,实际上就是要先弄清楚这项新政对农民、农村自身利益的影响。于是,一些聪明的学者就抓住了这一特征,反复从农民利益的角度阐释城镇化的意义和步骤。应该说,从“政策营销学”的角度这是一个聪明的作法,但就城镇化本身的推进来说,似乎离“破题”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城镇化渐热大约是从两年前开始,但给人的感觉似乎负...

Read more

如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被普遍认为至少是今后510年中国经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

 

  关于文件的解读,各有不同视角。对笔者而言,十六项内容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而这部分最发人深省的就是如何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对市场的提法与以往的差别,过去我们在提市场这个概念的时候,总是喜欢首先加上制度属性,接着便强调调控手段的地位。但这次没有,这次一上来就强调了市场的地位,以及其意义所在&mdash...

Read more

缺钱背后隐藏着什么


  中国经济闹“钱荒”,我的日子也不好过,倒不是钱荒对我有什么影响,而是媒体的朋友们几乎都来约稿,希望我能从金融学角度分析或评论。于是我翻阅了各个媒体的,又郑重其事地铺开一页白纸,反复推演各种利率等式,希望找出其中的玄机。但忙活了半天,那边催稿的短信一个接一个,网络上各类猜测此起彼伏,我这边还是一筹莫展。此时,一位学哲学的朋友倒是给了我有益的提醒:未必非要理清那些线索的因果关系,或许这些线索本身就是研究价值的体现。于是我决定把这些天涂抹在A4纸上的部分线索呈献给公众,希望能给那些继续探索的人一些有益帮助。

  先澄清一点:对那种把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飙升视作流...

Read more

到底该怎么监管热钱?


  国家外汇管理局上周一宣布将要出台更为严厉的管理措施,重点打击假借出口贸易引进国际热钱的企业和单位,同时要求银行加大外汇交易头寸的监管力度,严防热钱借助不当渠道进入我国市场。据报道,有关部门对今年前四个月国家进出口和外汇买卖数据作了评估,仅以3月为例,对外贸易出现了8.84亿美元逆差,但出口外汇占款却持续上升,据此可断定,热钱的确在涌入,而且是通过虚假出口提供的渠道。因此,对于一个资本账户并未对外放开的经济体,采取必要管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我现在只担心一个问题,以常规的监管手段严查、处理,是否能堵塞热钱涌入渠道。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以虚假出口“掩护”...

Read more

监管难以承受之重


  我多年研究金融市场,但很少提及“监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监管内在逻辑与公众预期之间的矛盾。依监管的逻辑,这是个事后的补救措施,而公众则要求监管具有未卜先知的功能,但凡市场出现漏洞总先把批评矛头对准监管,这其实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堵塞市场漏洞的基础是完善市场制度,而不是监管者像救火队员一样疲惫地奔波于各种漏洞之间。没有健康的市场制度保证,再严厉的监管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近,媒体揭露了有关银行间市场丙类账户的“灰幕”,照例再次把矛头指向监管力度,却不见有人从市场制度层面来反思存在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

Read more

以公私合营模式化解债务难题?


  公私合营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简称PPPs,亦称公司合作模式),是“很古老”的经营模式,有人把它归类为融资模式。说它古老,既因为时间久远,也因为无论从经营模式还是融资模式角度看没有特别值得关注的新意。自去年年底以来,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融资难题,有关PPPs的热度一下子升了上来,甚至连一些与国内合作紧密的国际金融机构也对此高度关注,纷纷开发各类围绕这种模式的技术援助项目。

  对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当前众说纷纭,抛开猜测层面的东西不谈,从实情看,地方债务的确面临尴尬境地,原因在于投资需求与融资限制之间的矛盾。在财税制度...

Read more

投资与消费都不是关键点


  经济世界里有很多话题都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围绕着这些话题的争论时起时伏,总难有结论。这些话题无一例外都具有一个特点:条件背景,如果不顾条件一味强调某种结论,无异于刻舟求剑。如何拉动经济增长,就是这众多话题中的经典一例。在本届博鳌论坛上,这场争论又有再起的趋势。

  主流经济学家趋向于投资拉动说,在他们看来,中外经济发展的经验都证明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大意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卓越成就更是支撑这个观点的重要依据。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拿出一些国内外在实证研究的成果来佐证。他们坚信,欲保持今后中国经济7%以上的增速,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投资。

  坦率地说,这已是老生常谈了。早在几年...

Read more

再不能以供求原理调控房价


  有人做过统计,截至上周房地产调控“国五条”细则出台,过去十年间,中央政府关于房地产行业的各种大调控措施就相继出台过九个“批次”。实际上,如果加上从2002年底推出的有关房贷利率上调算起,调控次数还不止九次。一国对于一个行业如此长期、频繁制定调控政策,在近代经济史上并不多见。这一方面显现出政府对关乎民生产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策对于现实的无奈。新华社就发文感慨:十年九调,房价屡调屡涨。

  从纯粹的技术角度看,十年来的调控政策几乎始终建立在一块基石之上,这就是购房需求。无论是提高房贷利率,还是“限购”、...

Read more

若“宽松依赖症”成了集体吸毒


  本来已消停了一阵子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随着去年年底日本政府的再次施行重又刺激了全球神经。如果说以前美国的三度量化宽松迫使全世界无奈接受的话,那么,正逐渐失去对全球经济影响力的日本此次“发飙”,各国会欣然接受吗?假如不能,那是不是要来一次全球性的“宽松竞赛”,并最终像某些人所担心的那样引爆货币战争呢?

  在我看来,“战争”似有点危言耸听,倒是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久治不愈所产生的宽松货币政策“依赖症”非常值得警惕。倘若宽松的货币政策能给经济复苏带来某些有益的东西(且大于副作用),这种依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