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运时,此时各界人士总要对“买票难、难卖票(指定价难)”热议一阵,前面那三个字是站在公众立场上的抱怨,后面的则是站在市场立场上的沉思。抱怨是因为现状总难改变,沉思则是因为改变现状逻辑中的种种矛盾解决起来确非易事。
春运难题首先是供求矛盾的结果:短时间内的高密度需求膨胀绝非一般运输体系的供给能力所能填补,即便能也不可取,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单纯为了满足需求而积蓄超乎寻常过剩的供给能量是非常“不经济的”。就为了春运这二十几天,让整个运输体系储藏将近一年的过剩运力,什么样的经济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资源浪费?
于是...
作者文章归档:田立

以市场交易代替政策意志
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有一点特别让我关注,那就是农村土地流转,中央这次提出的口号是“不限制、不强制”。在我看来,前者的意义可能更大。
中国的土地所有权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所有权体制只有几乎二元论,即国有和集体所有并存;但具体执行起来又很复杂,尤其是农村土地处置权的行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土地的承包权和耕种收益权由个人所有,但同时明确规定,承包权不得转让。从当初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产量的角度看,这样的土地权力结构是符合当时的客观需求的,但随着农业经济深化发展,这种权力结构的弊端变得越来越大。
因为农业对价值提升...
“实在增长”的内在逻辑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以往,一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刚刚到位,中国经济如何走向下一阶段改革,国内外高度关注;二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体除中国之外都有过短暂的复苏迹象,而中国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尽如人意。中国如何稳步实现复苏,至少摆脱欧美经济的影响,也是世人聚焦所在。因而,这次经济工作会议的导向格外引人注目。
假如要评选本次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关键词,我会把票投给“实在增长”。这个词汇没有在以前的政策表述中出现过,有其内涵,甚至相对于以往政策而言更具新意。
“实在增长”首先是对过去“数量增长&rdq...
美元注水 怎么无碍通胀?
本月中旬,美国人放出风称有可能要实施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这样的消息总不免让人担心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毕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太特殊。这种担心向两个方向延展:一是担忧全球经济复苏放缓,造成全球生产性衰退;二是担心通胀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冲击。无论哪种情况发生(抑或同时发生),都会打击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进程。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后一种担心似乎有些杞人忧天的味道,因为美国经济数据似乎并不支持美元宽松货币政策将带来物价上涨的推断。美国10月CPI环比上涨0.1%,涨幅比前一个月下降0.5个百分点;即便是去年,CPI也只涨了2.2%,要知道,去年可是上一轮适当宽松货币政...
不该把“做空工具”妖魔化
从科学层面上讲,“做空”本是个非常中性的词,只是描述了市场参与者将自己本无所有的资产抛售的市场行为和交易地位,并不代表这个行为本身对市场存在任何消极影响。但也许是因为这样做的前提是行为者预期标的资产价格下跌(即所谓“看空”)的缘故,“做空”一词也多少沾染了些阴沉的色调,情绪上也许有那么一点消极。
然而在科学层面外,情况却大不相同。投资人对于与做空有联系的一切行为总带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甚至于把股市下跌也归罪于做空工具(或手段)的存在,好像只要(有时甚至是“只有”)把这些做空工具打入...
“收入翻番”包含的内容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计划,激发了各界人士的热议。收入翻番是个“质量”概念,而非“数量”上的目标,也就是说,衡量收入翻番的基准应是收入的价值,实际购买力。这一点,报告中有明确表述。
衡量收入翻番的基准是收入的价值,实际购买力,落实到个人收入如此,宏观经济也是如此。多年来,我们发展经济始终存在重数量、忽视质量的误区,实质上是忽略整个经济发展的价值水平。 “GDP年均两位数(百分比)增长,而股市却是牛短熊长,长期低水平徘徊”的事实,很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因此,经济转型,模式转化,说到底还是要落在...
价值投资是机制 不是理念
当我们冷静地审视中国投资环境时,挑剔的目光不单指向市场的管理或制度问题,同样也指向投资者自身:非理性投资。不妨说得再具体些,就是投机性投资,甚至是赌博性投资。上至证监会下至评论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不可谓不用心良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引入,但效果却出奇的差。
拜知名学者和投资机构的大力弘扬所赐,今天的中国投资市场恐怕没什么比价值投资的理念更深入人心了。不过,一阵轰轰烈烈之后,如今的价值投资更像是一句口号,而且还是一句只号召别人的口号。
何以至此?说白了,还是结果决定一切。热衷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们年底一算账,还不及一个赌徒赚得多...
房产税到底该不该征
国内学者大规模讨论房产税应该是十年前的事,当时各地楼价出现急速上涨趋势,有人担心中国可能出现日本式的房地产泡沫破裂,于是未雨绸缪,开始讨论抑制房价的种种手段,房产税便是其中之一。不过,由于当时主流经济学家们还是相信“房产就是商品,价格受制供求”的理论,所以最主要的政策机制还是注重改变房产供求,房产税并非主流手段。
直到四五年前,一批热衷创新的非主流学者以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的视角,重新阐述房产税对于抑制房价的作用机理,加之传统经济理论支持下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全面失效,国人重又开始关注房产税了。不过,非主流终归还是非主流,人微言轻,呼吁难得回应。直到...
理财产品的难言之隐
境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遭受客户诟病已非一天两天的事了,原因主要是“欺诈”,至少很多客户是这么说的。但商业银行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判决”。且不说法律要素上的差距,商业银行从其出发点来说确实不可能存在主观故意,因而用“欺诈”来表达客户的不满,不仅不利于探讨问题,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于是有网友就换用“坑爹”这个时下最流行的新词儿。坑爹也好,欺诈也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现代社会最该活跃的理财产品的供求双方存在如此之大的矛盾呢?从表象上看,是在合同履约上出了问题,而从深层面剖析,则是商业银行产品设计先...
中信泰富缘何投资澳矿遇挫
近日据国内某媒体报道,中信泰富投资的澳洲铁矿项目遇上大麻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投资额严重超出预算,2009年该项目预计投资40多亿美元,而现在的口径却是近百亿美元,超出一倍还多;二是工期一再延误,从2006年收购澳矿至今,项目投产一拖再拖,据说今年年底之前能投产就很不错了。面对这样一个困难重重的局面,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中信泰富的这笔投资呢?
舆论普遍持批评态度,认为从最初的预判到对眼下困难的估计,中信泰富都存在明显失误,甚至连某些国际知名机构(比如高盛、花旗)也给出了悲观的预期。
但我认为,仅仅从事后的结果来判断此项投资的对与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也缺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