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方绍伟

方绍伟,制度经济学家,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专栏作家;“走不下神坛的毛泽东”、“民主的最大敌人是民主化”、“中国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新共和制”、“腐败的中国人”、“产权国家论”及《中国热》作者;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院,曾就职于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曾任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为什么很多中国学者无法正确运用逻辑分析工具?


  我是在2009年8月开始注意到郑永年先生的逻辑问题的。当时郑先生在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上讲“民主的现实考量”,我一看,这个人怎么那么面熟,一查,果然是北大国际政治系的“85研”,我曾经是北大国际经济系的“86研”,所以,我和他有可能在北大46楼或“学三”之类的地方见过面。他的宪政民主逻辑我就更熟了,下面我讲讲他的理论有什么问题。这篇文章只作纯逻辑分析,我感兴趣是他的学术逻辑的彻底性,不是他的规范主张的具体内容。

  1,西方宪政民主有没有统一的模式?

  《世纪大讲堂》的那场演讲,...

Read more

中国为何没经济危机?


 

“等待中国经济的危机都是错的,因为中国经济的危机不用等,它现在就已经存在。”

方绍伟:中国为什么没有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危机置换论”

(本文原载“招商证券”《智富》月刊20138月)

最近十几年,有非常多的中外经济学家和投资投机家,都在预言中国经济、包括金融和房地产的危机或崩溃。章家敦就曾经在2001年预言了中国经济在2008年之前的崩溃,并在2011年修改和再次预言中国经济在2012年的崩溃。但是,中国经济却始终有惊无险。中国为什么没有发生预想中的经济危机?流行的答案是:因为中...

Read more

林毅夫为何否定“宪政决定论”?


 

20137月,林毅夫先生和韦森先生就“中国发展的原因”及“新结构经济学”进行了激烈的辩论[1]。两位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问题时的“政治敏感”令人赞叹,但遗憾的是,这次辩论几乎完全重复了林毅夫先生和杨小凯先生10多年前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2],因为存在的问题依然是:主张宪政民主的一方(韦森和杨小凯)继续回避宪政民主在多数后进国家的现实经济绩效,而主张权威政治的一方(林毅夫)则继续回避权威政治推进真正市场化的制度可能性。

林毅夫当然没有直接支持权威政治或直接反对...

Read more

中国要财政危机了?


     

       国家财政问题从来都不是政府的小问题,也从来都不是民间资本利益的小问题。财政问题直接涉及税收和福利,税收和福利的背后则是政府责任和公众权利。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国家的宪政民主就是因为“财政收入”和“无代表、不纳税”而闹起来的。在中国,已经有人提出要“一抗税收、二闹福利”,试图以此作为“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的突破口。那么,中国的财政形势到底怎么样了?中国政府的“家底”究竟...

Read more

秋风的“儒家宪政”到底错在哪?


  秋风先生(姚中秋)的“儒家宪政主义的源与流”[1],再次论起了“儒家一直都想限制绝对权力”。秋风谈“自由的孔子”,目的是为了“在儒家传统中发掘宪政资源”,他希望就此表明,“中国人向来都在追求尊严和自由的生活与文明、理性的制度,并取得了相当成就,因而也积累了自由生活的技艺和构建优良制度的技艺”。然而,秋风的“技艺”包含了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1.如果“周制传统代表着自由的、宪政的传统,而儒家的宪政主义正来自于对封建制的宪政主...

Read more

“儒家宪政”为什么受到“群殴”?


  “儒家宪政”旨在为宪政和良治提供一种本土的宗教文化基础,旨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天意道德”和“民意绩效”等政治合法性理念,但是,“儒家宪政”面临的挑战主要不是一个“宪政含义”问题,而是一个“宪政操作”问题。这种操作挑战是双重的:在国家的层面,“儒宪论者”如何在“君权崇拜”和“党权最大化”的历史现实中实施“儒宪”?在个人的层面,“儒宪论者&r...

Read more

中国崛起是不是“书面崛起”?


  导读:中国的“书面复兴”除了有“华夷秩序”与“全球秩序”的误置之外,中国“书面复兴”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书面道德”背后“现实道德”的无情堕落。中国特色的“亲情道德”对“契约道德”的优势,必然使实际的中国崛起变成一种极不均衡的崛起,它是一种“书面文化”的崛起,它是一种“亲情文化”的崛起,它是一种“权贵文化”的崛起,它总之是一种...

Read more

人们为什么讨厌“公知”?


  “公知”即“公共知识分子”。有人认为,“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公知;1、足够出名,2、经常对社会公共事物发表看法”。又有人认为,“公知是抱着大树喊砍树的人”。“公知”到底有没有真伪?又如何辨别?

  近日,北大校友周濂先生写的“当公共知识分子变成‘公知’”(财新《新世纪》2012年7月9日)一文,对“公知”问题作了精彩的分析。但是,由于周濂先生囿于既定的自由派立场,并且不能深入到文化的背景去解...

Read more

制度扭曲扩大了贫富差距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体现为城乡差别、地区差异、行业垄断、寻租腐败、市场分化5个方面,这些方面的贫富差距只是“制度扭曲”在不同方向上的结果。

  关于当今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存在着5个比较突出的观点:城乡差别论、地区差异论、行业垄断论、寻租腐败论、市场分化论。

  直观而言,谁也无法否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贫富差异,但地域生活成本的差异问题往往被忽略了,真正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把贫富差距扩大归之于表面上的地缘因素?贫富差异总是体现为“贫富的群体差异”和“贫富的地缘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才是真正的问...

Read more

能不能做空中国经济?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有人在预测中国经济的崩溃或“硬着陆”。从2010年开始,随着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胀大,中国经济崩溃的叫声再次响起,“做空中国经济”成了西方评论家和资本大鳄的一个重要基调。

  “草木皆兵”的西方资本大佬们

  有“新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开始唱空中国。2011年初,鲁比尼在对中国进行了两次访问之后说:“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的过量投资。在一个访问者眼中,证据就是那些光鲜靓丽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