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做空中国经济?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有人在预测中国经济的崩溃或“硬着陆”。从2010年开始,随着中国房地产泡沫的进一步胀大,中国经济崩溃的叫声再次响起,“做空中国经济”成了西方评论家和资本大鳄的一个重要基调。

  “草木皆兵”的西方资本大佬们

  有“新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开始唱空中国。2011年初,鲁比尼在对中国进行了两次访问之后说:“中国内部到处充斥着实物资本、基础设施和不动产方面的过量投资。在一个访问者眼中,证据就是那些光鲜靓丽却旅客寥寥的机场和高速列车、通往偏僻之地的高速公路、数千座高大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建筑、空无一人的新城区以及被迫关闭以避免引发全球价格下跌的崭新铝冶炼厂。”“最终,很可能会在2013年后,中国经济将会遭遇一场硬着陆。从以往的经验看,所有的过度投资——其中包括上世纪90年代的东亚——最终都会导致长时间经济增长迟缓。”

  鲁比尼是“休克疗法”之父萨克斯的高徒,他曾在2005年和2009年两度预警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发酵和破灭,因此获得了当代经济界“先知”的美称。鲁比尼的“乌鸦嘴”真能再次不幸言中吗?

  也许中国人不信,但不少西方人确实都有类似看法。美国《新闻周刊》就曾把中国因房产泡沫导致的经济崩溃列为“2010年十大世界预测”的第二位;华尔街的空头大师、2001年因卖空安然而闻名的查诺斯甚至断言,中国房地产业的问题比迪拜严重1000倍;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中国将重蹈日本的覆辙。

  尤其突出的是,全球最佳评级机构、美国国际评级公司惠誉从2009年5月就开始看空中国经济,其研究报告题目就是“中资银行:在实体经济疲弱的环境下信贷规模激增值得关注”。2009年7月4日,惠誉把中国宏观经济风险评级的指标从“安全”降至和破产的冰岛同级;2011年4月13日,惠誉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稳定降至负面,其被确认为“AA-”级。与鲁比尼相似,惠誉认为,由于创纪录的信贷扩张和资产价格飙升,中国在2013年年中以前爆发银行业危机的概率高达60%。

  在西方经济界的一片“风声鹤唳”之中,西方的资本大佬们也开始“草木皆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索罗斯、查诺斯、麦嘉华、格兰瑟姆等人。索罗斯1992年做空英镑、1997年抛售泰铢、2003年涉足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此次看空中国自然也是来者不善。但另一位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空军司令”麦嘉华的预言最值得玩味,一段时间以来,麦嘉华一再声称“中国经济将在9至12个月内崩溃”,经济增长将从10%降至3%。笔者特意到他的网站观察他的预言发布,滑稽的是,我发现他的预测一直是“9至12个月内崩溃”,12个月过去后,预言的内容没变,变的只是预言的发布时间,而且他还特别把预言发布时间的字体弄小,并采用了与网页背景相似的字体颜色,故意使读者难以看清预言的发布时间。

  中国经济的危机不是总量危机

  在我看来,西方人的信念来自于“政治上是直线思维和经济上是循环思维”。“政治直线和经济循环”不仅是西方人的信念,而且也是西方的历史事实,西方经济“七八年循环一次”几乎是屡试不爽。所以,对中国30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西方的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和投资(机)家都一直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的苦恼最后归结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怎么可能摆脱地球的万有引力呢?”

  西方人至今都不能理解,中国经济的奥秘就在于,它既不是过去的苏式计划经济,也不是现在的西方市场经济,而完全是中国特色的由“政绩驱动”的“行政市场经济”。西方人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的宏观逻辑和循环逻辑分析中国,结果当然是自寻烦恼;偏偏西方人还就喜欢“屡败屡战”,所以才有中国经济年年崩溃的预测笑话。可见,不是中国经济摆脱了地球的万有引力,而是西方经济金融学的“引力定律”太狭隘。

  这当然不是说中国经济没有问题,实际上,中国经济确实有大问题。例如,中国的土地、人力、资本等要素市场仍然缺乏活力;中国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几乎是一种制度常态,2011年6月公布的CPI同比增幅为5.5%,创下34个月以来的新高;中国宏观经济的过热现象也是一种制度常态,最近的经济过热已经迫使央行从2010年初开始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贷款额度也日趋紧缩。

  经济过热的常态,一方面使中国经济偏离了西方的经济循环,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投资规模、信贷规模、地方债务规模膨胀的特征,导致了投资过剩、效率偏低、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高、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泛滥、银行贷款质量恶化等问题。

  西方经济的“一次探底”和目前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都可能影响到中国出口加工业的景气度。但过去几年的情况表明,随着西方政府债务、公司债务和私人债务的增加,西方国家对中国廉价商品的依赖反而出现了稳定而不是锐减的迹象。如果西方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打击确实被高估的话,那么,中国经济的崩溃就更是子虚乌有之谈。更何况,有哪个国家的经济不是“带病运转”的?关键在于,中国的那些经济矛盾早就存在,如果因为这些问题而预言中国经济崩溃,那中国经济应该早就崩溃了。

  中国经济的危机不是总量危机,而主要是结构危机和质量危机。未来中国经济的要点是中国内部的消费需求,但外部需求的依赖仍不会大变,政府收入三倍于国民收入也仍将是难以改变的结构矛盾。无论中国的收入和支出结构如何变动,中国经济的总量仍将“制度性”地持续增长。

  未来几年,做空中国经济不是问题,踏空中国经济才是问题。唱空中国经济的西方投机家之所以哀鸿遍野,很可能是在踏空中国经济之后苦于解套无策。被套者只能继续唱空,这里没有真理,只有利益,所以被套者只是在企图制造真理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