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吴飞

吴飞,1973年出生于河北肃宁,1999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200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思想、宗教人类学等。

关于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


  现在国内各个高校当中,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各个学校搞得五花八门,对通识教育存在种种误解。在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及各个学校对它的实践之中,不必讳言,教训多于经验。我们先来看之前的理解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偏差。

  第一,不要仅仅因为它是西方的,西方各个学校在搞通识教育,就要搞通识教育。西方有的东西多了,以前我们拿相反的东西,现在拿这些东西。我想这个是最近这些年以来,非常盲目地与国际接轨的思路下的错误认识;第二个问题,很多老师在提倡通识教育的时候,所理解的通识教育就是同时学习很多专业,或者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相互选课。这一理解和以前的国语专业化的教育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别...

Read more

苦痛作为社会事件


苦痛作为社会事件

——凯博文和医学人类学的关怀

 

正当社会文化人类学日益迷失在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漩涡中的二十世纪末期,医学人类学却异军突起,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它之所以能够突破作为分支人类学的地位,形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和魅力,决定性的转折点就是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的这本《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Social Origins of Distress and Disease,以下简称《根源》),而这本书碰巧又是对中国问题的研究。

凯博文教授年轻的时候,没有选择到越南战场上去当军医,而是去了台湾研究中国。随着对中国文化越来越浓的兴趣,他写出了第...

Read more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中国的现代处境与古代资源

(2007年8月1日香山卧佛寺“孔子与当代中国”会议发言)

 

吴飞

 

现代中国是否还需要儒家,以及儒家在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种种争论,都可以还原为一个问题:儒家思想与现代中国究竟有什么关系?当前对于儒家的各种不同态度,都来自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又取决于对中国的现代性处境和儒家传统两方面的理解。本文即试图通过阐释现代性处境的普遍状况及其在中国的特殊面貌,检讨已有的关于当代中国儒学的种种意见,尝试提出儒家文明体系对于中国乃至更普遍的现代性处境可能的应对方式。

 

一 现代性问题与古今之争

自从...

Read more

洛克论宗教宽容(下)


 

 

 

三、从不宽容到宽容

那么,洛克是怎样从主张不宽容变得主张宽容的呢?在写于1667年的《宽容短论》中,他的观点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他将人类的全部行为分为三类:1、纯粹的思辨性观念和宗教崇拜,与社会政治毫无关系;2、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内容,3、在道德上有善有恶的行为。

在这三类行为中,洛克说,只有第一种,即纯粹的思辨性的观念和宗教崇拜,是应该绝对宽容的,人们对此享有无限自由。这类行为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完全观念性的教条和信仰,因为它不会干涉到任何其他人,而且人也无力干涉灵魂中的事。第二种是宗教崇拜的时间、地点、...

Read more

洛克论宗教宽容(上)


 

 

 

洛克论宗教宽容

 (刊于《北京大学学报》,2008,4)

 

约翰·洛克发表于1689年的《论宗教宽容》,是现代西方政治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基础。对于这篇并没有多么艰深的重要文献,历代评价一直比较明确,即认为它从理论上论证了宗教分离的方式,以此避免将宗教争论演化为暴力冲突或政治迫害。

不过,20世纪40年代,洛克的后人公布了洛克的大量遗稿,即著名的“拉乌雷斯档案”,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价洛克的思想,特别是他的宗教思想。拉乌雷斯档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洛克早年的若干篇短文,其中有两篇,现在一般被称为“两篇政府短论”,明确反对宗教...

Read more

从乡约到乡村建设(下)


 

三 乡农学校与乡学村学

 

梁漱溟的整个乡村建设,就是“对乡约的补充改造”。他说:“所谓乡农学校这个东西,是补充改造后的《乡约》中自然要有的机关。这个机关主要的是讲求进步;而同时我们即以乡农学校来表示《乡约》,表见我们的组织。”我们先来看他的乡农学校是怎样一个结构,然后再讨论这一制度与乡约的同与异。

在梁先生自己的著作中,我们常常看到“乡农学校”与“乡学村学”的字样交互出现,二者似乎指同样的东西但又有所区别。在对梁漱溟先生之子梁培宽先生访谈之后,我了解到,乡农学校实为河南村治的一种组织,梁先生到山东后最先也采用它,后来逐渐创办了他自己的村学与乡学,但山东荷泽等...

Read more

家庭伦理与自由秩序


家庭伦理与自由秩序

(刊于《文化纵横》2009,4)

一 家庭与现代

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苏珊·奥金(Susan Okin)曾颇为不解地指出,从洛克、卢梭一直到罗尔斯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提倡全社会的平等与正义的时候,却总是不愿把社会中的正义原则同样引入家庭。为了打破人类平等的这最后一道障碍,奥金认为,应该把以分配正义为标准的社会契约原则引入家庭,这样就可以将现代社会的正义原则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实现一个无性别的社会(genderless society)。

我们且不管奥金的这一讲法有无道理,但她无疑指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即,西方现代社会提倡的自由、平等原则,不仅首先不是从家庭...

Read more

死磕


死    磕

(刊于《书城》2010.10) 

 

今年7月6日,在巴黎的一家旅馆里,我偶然上国内网站浏览,在一个并不醒目的地方看到了这条消息:“演员贾宏声昨日跳楼自杀。”我惊愕了:贾宏声死了。但似乎没有谁知道贾宏声是谁,就像《昨天》的开头那些七嘴八舌的评论一样:“贾宏声?谁叫贾宏声?不知道。”“没有听说过。”“没印象了。”……

贾宏声演过的电影,我也没看过多少。但他自己演自己的《昨天》却是一部着实触动我的片子。2001年冬天在美国,这部电影应该是刚刚出来,记得是和赵晓力一家一起看的,看完他也很激动地说:“谁说中国没有好电影?不过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