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里

.

《论语讲义》——子罕第九(6):颜回如何评价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这一句也是相当关键的,是对孔子的描述里最精到的一句,也是最贴近孔子本质的一句。因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里边,孔子最赞赏的是颜回,以为最得自己道的人也是颜回,所以颜回对孔子的描述、称赞是最接近孔子本质的。非颜回不能说出这样一段话,非孔子也不能承当这一句话。

颜渊深深长叹说,我抬头看老师,圣人啊,是越往上看就越觉得他高。“弥”就是越的意思。越钻研他,就越觉得他艰深。往前边看,他是在你前边,但一会儿他又在你后边去了。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7):孔子说子路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生病了,疾是小病,病是大病,一般没有大病只说疾,有疾。疾病是说孔子开始生小病,后来大病,越来越严重了。最开始,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他是大夫,大夫手下有家臣,孔子辞官以后,他就没有家臣了,如果有家臣就不符合礼。子路对老师深情厚谊,忠心耿耿,老师病成这样子了,差不多病入膏肓了,子路就想,要给老师办理丧事,就找了一些门人来给孔子做家臣。可见这个时候孔子已经昏迷,不省人事,搞不清楚了。“病间”,病刚刚好一点,孔子知道了,就批...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8)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齐”音zī,“衰”音cuī,“齐衰者”就是穿着丧服的人。“冕衣裳者“就是穿着衣服、戴着帽子,指尊贵的人。“瞽”音ɡǔ,即瞎子。“少”,当“坐”字讲,“作”,起立之意。孔子看见了这三种人,他即使是坐在凳子上也会站起来。经过这几种人面前时,他就会弯腰致礼。“趋”,朱子的解释是疾走。孔子经过这三种人面前的时候要拜一拜。什么道理呢?先说冠冕者。冠冕者是什么人?做官的人。在古代真正做官的人是民之父母,故而见到冠冕者要站起来,经过就要疾走。齐衰者是办丧事的人,是很悲伤的;瞽者是瞎子,残疾人,对待可怜...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9):有美玉于斯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韫”音yùn,藏意。“椟”音dú,柜子之意。“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柜子里。子贡对老师说,有一块美玉,是藏在柜子里边,还是寻求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是藏它呢还是卖它呢?子贡为什么要说这个话呢?因为子贡认为孔子有学问、有境界,可是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所用,所以就打了这个比喻。古代君子佩玉,因此用美玉来形容君子,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孔子就回答说,要卖,要把它卖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真正认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这是很重要的。孔子并不是不愿意出来...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10):孔子说颜回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语”这里作动词,读yù,告诉的意思。告诉了他人生大道,而他不懒惰、不懈怠地去履行人生大道,这样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一个吧。这句话很有意味,和前面的那句话结合起来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只称赞颜回一个人好学。为什么呢?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语之不惰者”,只有颜回一个人。第二篇《为政》篇里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和颜回说了一天的话,颜回一句话也不说,也不违背,好像是个傻子一样,为什么?是颜回在深入地体会孔子所讲的道,“语之而不惰”。因为他能深入地体会,所以他能如法奉持。为什么颜回能真正得道?因为他...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11):后生可畏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后生是很可畏惧的。什么是后生,什么是先生?先出生的就是先生,后出生的就是后生。孔子说后生是可畏的啊。哪里知道后生今后发展的情况就不如我们今天呢?“来者”,就是指后生。只是到了四十、五十岁都还没有听说他的成就,无闻其名,没有听到他的名声,那就不足畏惧了。“斯”当这个讲,这个也就不足畏惧了。四十、五十岁听到什么名呢?名者,实之宾也,名是实的宾客,实至名归。一个人有了实就有了名,什么实呢?就是美好的品德。到四五十岁还没养成美好的道德人格的话,他怎么会有贤者的美名呢?先要有美好的道德人格,后才有贤者的美名。...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1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也很重要。天气非常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最后才凋零。“后凋”,后于其他树而凋。其实松柏是长青的,但是你在春天、夏天感觉不出松柏的长青,因为这时其他的树也都是青的。只有到了冬天,其他树的叶都掉完了,你才发现只有松树和柏树是长青的。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是文天祥《正气歌》里边说的。只有在最危机的关头,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质。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就是《中庸》里边讲的天下有三达德,天下有三种最高的道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在儒家看来是天下最高的道德了。什么是智?朱子注解得...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子罕第九(13):何远之有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适”当往讲,“道”当方向讲,“立”当守讲,“权”当变讲。这句的意思就是:有可以共同向学的人,但未必能够知道向学的方向;有知道共同向学方向的人,未必守得住道;有守得住道的人,未必知道随机应变。这是孔子讲的修道的次第,修道从治学开始,治学还要知道学的目的,学的目的是为了成道。知道成道了还要守住道,知守道还要知随机应变。很多人都知道要学习,但目的各不相同,或为谋官,或为谋财,为荣华富贵,但只有为求人生大道的学才是真正的学。即使明白求道,但在求道的路上,时时会遇到各种诱惑,只有道心坚定才能在各种诱惑前守住自己的本心。光...

Read more

李里《论语讲义》——乡党第十(1):孔子论服饰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这个“君子”还是指孔子。“绀”(gàn)和“”(zōu)是表示颜色的两个词,这两个字都有绞丝旁,说明这两种颜色是丝的颜色。中国古代造字是由繁到简,以前的马,每一种颜色的马都有一个字,在马旁加一个表示颜色的字,这样的字有一百多个,表示一百多种马,这就是词汇的烦琐。丝也是如此,丝绸有很多颜色,绀和都是表示不同颜色的丝绸。绀是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