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醒龙

湖北黄冈(现团风县)人,曾客居英山。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和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第五、六、七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和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成就奖等。著有长篇小说《威风凛凛》《生命是劳动与仁慈》《痛失》《弥天》《天行者》。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出版有多卷本小说集《刘醒龙文集》及《当代作家选集从书—刘醒龙卷》《中国经典乡土小说六家从书—大树还小》等。中篇小说《凤凰琴》和《秋风醉了》被改编为电影《凤凰琴》和《背靠背脸对脸》。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芳草杂志社总编

作家一定是清高和孤傲的


《武汉晚报》记者一定要我就“作家富豪排行榜”说几句话,也没多想,便随口说了下面一段话。

《文化名人谈金钱与富豪》

记者袁毅

刘醒龙:作家一定是清高和孤傲的

钱这个东西够用就行了。所谓富豪不富豪,不过是一种虚荣。物质问题解决之后,精神上的富有可能比纸醉金迷更重要,更有幸福感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对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来讲,不应以市场的价值取向来决定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如果说作家富豪榜还有某种意义的话,那就是反证了,真正的作家,是清高的,孤傲的,从屈原、李白、苏轼,到鲁迅、老舍、巴金,莫不如此。所以,文化的恶俗化倾向应当比作家富豪榜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和警...

Read more

阅读高贵


《晶报》第B09版:晶品力作2009\11\18日星期三
阅读
高贵
○刘醒龙
任何历史,政治的、军事的和文学的,距离远,视野总会相对开阔一些。后来者总是幸运儿,因为通过读书,可以与前辈们一起来进行探索。当然,那样的前车之鉴,也还需要善于理解和运用。文学总会首先与她所处的时代共命运的。从现代文学的出现,到当代文学的兴起,中国文学一直在承担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责,承担了太多本不应该由文学来承担的重责,这是由阶段性的历史决定的。文学经典性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她与本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

只顾抱着那些实用书籍看实在算不上是读书。我们所说的读书其实应该是为了让人的思想开窍。所以,对...

Read more

作家们的小时候


信息时报-2009年12月13日C8:悦读纪版-作家们的小时候
12月4日晚,余华、苏童、毕飞宇、刘醒龙四位作家在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堂上与暨大学生对话,主题是“文学与人生”。
童年对每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关键影响,一个作家的童年记忆会如何影响他的写作?12月5日,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的“文学与记忆”研讨会上,余华、苏童、毕飞宇、刘醒龙这四位当代文坛实力派作家,围绕记忆与写作之间的关系,特别谈到了童年记忆对各自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正如苏童所说,一个作家的童年记忆,是解开其作品的钥匙。对于多年来熟悉他们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些作家和他们作品的机会。
  余华:医院偷看做手术...

Read more

一座城市的理想向导


“文化不在于多不多,而在于有不有。”

前些年的某个时间段,我总在相关场合对相关人士如此说话。事情的起因是为了《武汉晚报》。按照我的理解,一般晚报的传统应当是很有文化的:想一想,傍晚回家,有这么一些文字陪伴着,日子当然愜意不少。记得刚进城的那几年,晚报是我每天必看的印刷品之一。那时候的晚报,有一批名编辑和名记者,大家都争着抢着要跑文化口。可是,一夜之间,那些很能体现这座城市人文底蕴的文学副刊和文化专版,全不见了。对此,武汉大学两位教授,曾经戏谑地每天竞赛,看谁家订的报纸上杀人多。这故事我讲了许多遍,而对一座城市的晚报与传统义无反顾地诀别,更是痛心疾首,诺大一张报纸,竟然容不下一点“文化”...

Read more

谁是离我们最远的人?


 如果“希望”是常态,就不用搞“工程”了!!!!

这是我在2009年最后一天里反复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早几天受邀参加2009年12月30号下午的这场活动,开始还有一点冲突,市里有领导说是要来单位,要我一定参加。我说早就答应了团省委,人家还专门为我个人发了“红头文件”,无法推却,好在领导临时有别的安排,没有演成冲突。一到现场,也没有人招呼,自己先上去签名。


坐在一起的是湖北美术院院长董继宁。


董先生的这幅《种得桃李满园春》起拍价五万元人民币,最后被人以九万六千元拍得。不过,这场慈善晚宴上的义卖般的拍卖,最高价是周韶华先生的《汉唐乐土》,以八十万成交。还有其他书画作品:...

Read more

后奥运时期的大国文化


2009的文化底蕴:后奥运时期大国文化逐步自信(陈鹏)

2010年01月04日13:18来源::《瞭望》

  2009年中国文艺的迷人风骨得益于后奥运时期一个大国文化的逐步自信,也是中国艺术逐渐从自怨自艾、思辨争论中廓清视野的开始
  2009年的中国文艺很精彩,这里有经济做强大后盾的中国文化的强势输出、有中国电影的空前盛况、有直面现实的连续剧、有粉墨登场的精彩人物、有突破常规的舞台表演、有兼顾大众和高雅的严肃小说……
  2009年堪称中国电影丰收年,全年预计票房达60亿元,超过2008年的43亿元,各种类型的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并行不悖,中小成本片在大片围攻之下也展现了相当实力。...

Read more

赤壁风骨


(本文系《东坡赤壁文化丛书》序)

 

拜谒东坡赤壁,最早是在一九八四年春天。

其时还住在山里,因为陪同外省两位文学前辈,而搭乘长途客车前来古城黄州。那一次,我们沿着一条清静的道路缓缓前行,景象分明很陌生,心里却有一种熟悉仿佛是与生俱来。多年后,有机会在这路旁某文化单位工作,父母来小住,才晓得,自己就是在这路旁一所普通房舍里出生的。清静的路悄然通向一扇朴素小门。门后石壁苍红,正在偏西的太阳,诗意地将人带到二赋堂前。

从这以后,不记得来过多少次。在黄州的几年间,因为相隔几百米,不用挪步,站在窗后,就能将越来越沧桑的东坡赤壁揽入情怀。再往后,我这过客一样的黄州之子,又一次离别去远...

Read more

代课教师:当代中国最底层的英雄


——答《中国财富》杂志记者问

Date:2010-1-2517:09:20

刘老师,

您好!我这篇文字标题大致为《道德投资者》,主要分为1、他们为何而来2、他们缘何而去3、他们留下的世界,主要采访您及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冯兴元,计划还将采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官员,分别从文化学者、经济学者及官员角度去分析清退代课教师一事。下面是采访问题,不及之处,望见谅。

 

1、1992年之前,在民办教师尚未进入主流媒体眼界之内,您就关注民办教师的生存状态,一部《凤凰琴》让全国人都看到了民办教师的艰辛,但时过18年,在代课教师即将被全部清退之时,而你又在这时候,推出在《凤凰琴》基础上续...

Read more

独木不失胡杨志


前中宣部副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先生,往年这个时候,也有贺卡寄来。独今年不同,亲笔写了一首七言。九十年代,他主政中国作协时,每逢有会,总要点我发言,害得我老是躲着他。读翟先生诗,一时兴起,和了一则作为回谢。平生头一回如此“打油”,自己也觉得好笑。算是新年一乐吧!

泰丰先生诗: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Read more

开好车不是经典,将车开好才是经典


上完年底最后一个班,该回家过年了。从办公室出来,驾车行驶在长江二桥上,忽然接到崔艾真的电话。从一九九九年开始,我就不写中短篇小说了,专心写长篇,十年下来,与各家杂志的联系极为稀罕。所以,难得有人联系我时,多半是为着某种纪念。就像崔艾真要我为《小说选刊》三百期大庆写点文字,表达出作者与刊物的渊源。我开玩笑说,我与你们只是纸上的关系,至今连编辑部大门开在哪里都不晓得。崔艾真也笑,要我就写这种纸上关系,还特地点名说,比如《凤凰琴》等作品是如何被选载的。我打断她的话,《凤凰琴》发表时,被停刊的《小说选刊》还没有复刊。她马上表示,那就写“挑担茶叶上选刊”。这话却没错。《小说选刊》正式复刊那年,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