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崔卫平

江苏盐城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学者、文化和思想批评家、翻译家。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电影和文学理论、先锋诗歌,包括当代中东欧政治文化及其电影、诗歌。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并译有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著有《带伤的黎明》、《看不见的声音》、《我见过美丽的景象》,译著有《通往公民社会》、《哈维尔文集》、《布拉格精神》,编著有《不死的海子》等。

如何去看纪录片


  前几天邀请几位初相识的朋友观看纪录片,很快发现自己有些唐突了。这是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大奖的纪录片,业内评价颇高。也许这几位朋友没有见过如此粗糙的影像——构图不规整,光线不充分,镜头摇晃不稳,没有解说词和音乐。他们喊着“受不了了”,要求关掉电视机。为什么观者的反响差异如此之大?

  遇到这种情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不认为是影片的内容让大家感到不适。我了解这些朋友,他们大多关注社会现实。那么应该是影像本身引起的反应?观看时一位朋友的评语让我恍然大悟。

  影片中有一个镜头:伤残的丈夫躺在临时搭起来的窝棚里,妻子在他周围忙碌,三...

Read more

家乡的官员


  “中南海就是中南海。到了那里,第一个是静,很肃穆。”这位来自基层的副乡长对着镜头,他的脸上除了崇敬,还有无辜和困惑,仿佛不理解这种感情是怎么降临到他身上的,“有些地方的静会很哀,有些地方的静会很悲,有些地方的静会很荒芜。但是到了中南海,才知道什么是庄严。”

  他说得多么好啊。那一瞬间,他的整个身心仿佛得到了提升。然而平时,他更多是在泥沟里打滚,他的眼睛里浸满了太多黑暗,“利用权力出卖利益,然后获得更大的权力;再出卖更多利益,获得更大的权力。就这样。”

  他曾是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此番进京是为了&ld...

Read more

歧义之“花”


  近日,在北京798内尤伦斯艺术中心举办的娄烨电影回顾展,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2007年,娄烨因影片《颐和园》被罚禁拍五年,在国内不能拍片。回顾展中,放映了娄烨在法国完成的影片《花》。该片于去年8月赴威尼斯电影节。

  依旧是典型的娄烨风格。肩扛跟拍,镜头摇晃,不经意不规整的运动构图,造成一种凌厉的视觉效果,让人想起法国电影怪才雷奥·卡拉斯克的《新桥恋人》,而娄烨似乎更极端。跟拍产生的晃动镜头,长时间处于大景别状态,持续不加以断开,甚至很多特写让大屏幕前的观众感到头晕。

  显然这是导演意图。近距离的紧逼镜头,让观众更贴近女主人公“花&rdquo...

Read more

爱这个世界


    ——2010年林昭纪念奖获奖感言

  这个冬日终于平静下来了,我也正在清点这一年的财富和损失。在我生命的历程中,很少有一年像2010年这样颠簸和动荡。独立中文笔会在这个时刻,将林昭纪念奖颁给了我,让我觉得十分惊喜意外。将我与唯色(2009)、卢雪松(2005)这些光荣的名字放在一起,这对我是莫大的荣幸。尤其是我们都集合在林昭的名义之下,为她的精神深深指引。

  为什么我们如此情不自禁地朝向这位逝去的女性而靠拢?为什么我们将她视作暗夜中送来力量的那颗亮星?为什么我们愿意将她当做在今天思想和行动的一个源头?在今年五月份林昭雕像落成典礼上,我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Read more

少数派娄烨


 

说娄烨是一个“问题导演”,不仅仅指他的新片《颐和园》带来麻烦这件事,而主要指他一个是“问题中人”,他始终处于某种思考状态,拍电影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或者释放由问题携带的某些能量。在很大程度上,《苏州河》所释放的是与“梦幻”有关的问题,处理的是当“梦幻进入生活”之后引起的迷离目光;《颐和园》所面对的是与“想象”有关的问题,处理的是受“想象”所驱使的人,她可能拥有一种怎样的生活。

 

而想象分两种:一种是没有肉身的,仅仅存在于头脑之中,像那些飞舞的精灵,另一种则是“道成肉身”,它们整个就是通过肉身而显示出来的,肉体则成了想象力驰骋的场所。于是,这个被想象力驱使的人...

Read more

访谈万玛才旦——关于影片《静静的嘛尼石》


万玛才旦简历:
 
1969年12月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学硕士。1991年—1995年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1995年—2000年供职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府;2000年—2002年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2002年—2004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2004年底创办北京喜玛拉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自199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用藏、汉文在《西藏文学》、《西藏文艺》、《民族文学》、《章恰尔》、《岗尖梅朵》等报刊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四十余篇,译文十余篇,论文数篇,作品入选多种集子。藏文中短篇小说集、汉文中短篇小说集、长篇传记文学作品《大师在西藏》、长篇翻译作品《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