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党大建

北京理德对外咨询服务公司总经理:
虽经商,但骨子里是文人,喜欢读书、思辨、写作。善交往,但不善交际。垂青不受约束的文化环境。下海后,最大的收获是体制外有创造人生价值的自由空间,体会到“心灵之自由,精神之独立”的可贵。
在大学讲课,主讲“高级人才学”、“健康人格心理”,下海主营翻译与涉外咨询。
学历:从哲学本科启程到研究生国际法结业。
经历:从务农开始,途径大学生、大学老师,后中转到公司经理。
知识结构:文科为核,杂乱有章,关注实际,问题主义。

中国文人要学会用第一人称反思


  中国文人要学会用第一人称反思

  最近,对传统文化、百年近现代史,改革30年等,都有人在从新的视角进行思考、研究,反思热正在兴起。反思主体是各类文人,这对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十分必要,但文人们的第一人称反思,即自我反思甚少。

  在社会转型的关口,中国文人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历史重责,自身素质的转变和提高应首当其冲,才能荣当此任。

  近现代,中国文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在体制内,一类在体制外。基本分工是内帮外骂。共同点是自认为都是“精英”。要么是统治管理民众的,要么是为民请命的。总之,都是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Read more

百年反思——文化滞后,谁之过


     百年反思——文化滞后,谁之过

            是传统文化的拖累,还是我们的认知错位


  鸦片战争,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砸烂,从未停止过,以反传统著称的一大批斗士、思想家、政治家就此功成名就,永垂青史。但160多年来,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仍旧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和谐社会的文化价值核心还在东退与西进之间徘徊。

  但是,我们无权责难父辈没有完成中华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因为从鸦片战争以来,他们急需解决的是民族独立与吃饭问题,无暇它顾,引进的一些文化与主义也基本用于救亡图存之目的。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一败涂...

Read more

佛像为什么沉思


一、匠心独具

 

我是个佛教业余爱好者,从未到佛堂里烧香磕头,顶礼膜拜过。但我喜欢佛乐,那种禅柔、空静、流韵绵长的旋律,让人放松超脱。我喜欢佛院的建筑与氛围,与喧闹的尘世相比,它幽然、纯净、古朴,可萌发思古之情怀,感受文化之厚重。

然而,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雍容沉静的佛像。 在我看来,他们远比罗丹“思考者”的启迪更深邃。

我读过些佛法典籍,其艰深玄奥的语词时常让我望而却步。我认为,自然、宇宙本身就是无限玄奥的,简单、直白的语言无法揭示其形而上的内在实质。通过佛像的形体语言反而更容易领悟佛法的意境,这是佛教的一大特色,入“佛门&rd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