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代院长

  2005-2006年,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2003年-2005年,任招商银行高级研究员、研究部总经理助理,从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1995年-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研究局助理研究员,从事国际金融、农村金融改革、国有银行改革、中央银行体制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财经》首席研究员、《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会刊)主编助理、《经济研究》匿名审稿人、《南方金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金融学会会刊)特约观察员、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及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获第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5年度)、2篇论文获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2005年度表彰、获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度优秀工作项目奖(省部级奖)、2篇论文分别获中国金融学会2002-2003年度第六届全国金融论文二、三等奖。

商业性与政策性微妙平衡


  财富一旦具有主权性质,天然就会带有政策性质。其原因有二:一是主权财富在规模上远远高于任何单个私人财富,因而具有自然垄断性质;二是主权财富很容易被理解为中央政府投资意向的载体和实际操作者,且在事实上亦很难摆脱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

  但是,之所以出现主权财富管理的市场化载体,而不是继续由中央银行按照外汇储备管理方式继续操作,其核心要素在于内在的商业化需求。因此,需要证明的是,主权财富管理实际上是在其先天具有的政策性和后天必须养成的商业性之间实现巧妙平衡。

  首先,主权财富管理不具备货币政策性质。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在负债项下不增加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对外资产演变为对内债...

Read more

农村金融机构三构想


  从事汇兑等中间业务的金融服务组织、从事创业性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从事系统性信贷风险的再保险机构是符合中国农村经济和金融现状的三类理想机构

  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关注主要仍集中于信贷资金投入总量的增长上。因此,虽然政策指定者和研究人员在农村金融层面上的思考都提到了包括农村信贷、农业保险等广义农村金融服务,但在事实上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用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涉农贷款总量作为衡量农村金融发达程度的标志。这就随之产生了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由于信贷投入成为支农绩效的体现,则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资源往往被作为公共产品而被过度使用;

  第二,与扶贫开发性资...

Read more

中国当前最大的“灰犀牛”是什么?


 

  在陆磊看来,“灰犀牛”永远不会消除,而真正应该做的是将其产生的伤害降到最低。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应该是我们面对‘灰犀牛’还有‘黑天鹅’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他说,最难的是所有人达成一致性预期时,谁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所以,他认为,从市场经济角度,应该有一个交易对手方,这个交易对手方起到两个作用,第一,预期干预。第二,真实交易。“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个人,很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这就是宏观审慎的逆周期含义。&rdqu...

Read more

价格双轨制下的掠夺


  当前出现的债券市场利益输送实际上与上个世纪80年代产品价格双轨制和90年代初期资本市场“原始股”、90年代中期的银行账外经营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存在一个官定价格,同时有一个市场价格,在两者之间可以充分寻租,形成各种层次利益输送的“老鼠仓”,无非是对租金的一种再分割。

  最终被掠夺的在当年是需要使用物资的企业和公众,在当前则是存款人(或理财产品购买者)与债券发行者。前者以低廉的成本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后者则被要求用高成本发行债券,两者之间的价差被各类参与游戏的金融机构和内部人分肥,且更为“安全”。

  ...

Read more

农村金改新思维


  推动土地资源进入资本市场,最终撬动金融资源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

  在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范畴,始终存在两个不断被追问但不断被回避的问题。

  一是小农业还是大农业。事实上小农业没有竞争力,有没有一种可能,在搞大农业的基础上且不失农民地权(这是指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二是乡村治理是回归传统还是走向现代。事实上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是大势所趋。同样,有没有一种可能,在农村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走向现代治理?答案可能是下一步的农村金融改革。

  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起,农村经济社会面临深刻转型,更深层次的变革是,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户生存与发...

Read more

让预期回归长期


  预期决定了决策,我们很容易犯或者当前正在犯的错误是把预期的短期化。目前有两种似是而非的倾向,两者都坚信短期反周期政策的有效性,差别仅仅在于前者认定类似扩张性政策一定会采取,而后者还在呼吁此类政策出台而已。但两者都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何在,难道将持续依赖刺激性政策?

  若能把预期回归长期,或能形成三点共识:第一,坚定地撤除不必要的财政刺激和信贷配套政策,将意味着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实体经济的崛起和泡沫去除;第二,短期的经济着陆无论软硬都不构成对中国经济社会稳定的真正威胁,新的增长极和增长点只有在前一轮经济衰落所形成的“腐殖质”上才能获得...

Read more

请做最后一个印钞者


  近期中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至于底部在哪里并不重要。因为对中国而言,真正重要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相对优势。中国的GDP增长率在二三季度是否低于8%并非核心问题,关键是相对G3(美、欧元区、日)和其他新兴经济体是否保持在增长动力上的领先优势。假如全球经济面临更大衰退,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相对较低,那么唱空中国并无意义。

  在华盛顿共识形成后,我们在正确研判经济形势后采取了正确策略,但错误在于时机、力度、工具和顺序。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判断,此后面临的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资产价格泡沫化、实体经济乏善可陈,应与之前的政策时机把握有关。如能早一些在2007年底根据已发生的危机苗头(如在200...

Read more

让金融回归技术


  如果凡是金融技术层面的改进都称之为改革,让人预料不到的后果是体制性复归

或许,我们如滥用抗生素一样滥用“改革”——无疑,改革对于一些体制痼疾的疗效恰如抗生素一样不容置疑。如果一点小毛病就用大剂量抗生素的后果,历史必将证明,过于强调金融的体制性,结果是诸多可以在技术层面解决的问题变成了体制改革。而让人预料不到的后果将是体制性复归。因为大的改革,最终拍板权必然来自顶层。这无疑贬损了改革本身。但无论是利率市场化还是汇率形成机制,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新股发行,均属于由谁定价、如何定价的技术问题。

如果把这些问题均称之为改革,则一部...

Read more

经济下行中定向宽松政策会发生吗


   结构调整将导致经济运行呈现“J曲线”状态。结构调整之所以难度较大,就是因为其具有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特点。

 
  关于经济滞胀的说法或许将再度流行。事实上,货币因素、总需求因素、大宗商品价格推动因素都将导致未来一个季度内出现低于3%的物价涨幅。
 
  人民币汇率的渐进式升值将对中国金融体系和经济运行构成必要的保险机制。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增长仍处于减速通道,尽管官方年初已下调增长目标,但有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如果出现持续前高后低式的增长态势,并引致从实体经济部门到金融体系的全面悲观预...

Read more

金融改革的优先次序


  当市场在期待利率市场化和资本账户可兑换等关键性金融改革的时间表的时候,殊不知忽略了更为关键性的改革——金融市场主体,尽管看起来它们已经非常“市场化”了。

金融机构真的能自负盈亏吗?如果能,为什么会出现“太大不能倒”?美国又何至于愤怒到出现“占领华尔街”的运动?

所有的风险防范机制似乎都可能出现失灵,资本充足率也陷入悖论。资本充足率相当于银行的杠杆率,传统上被认为是约束银行风险的缰绳。但现在,资本充足率被发现原来不过是一种新的软约束,原来仅仅仰赖中央财政注资,现在变成了可以不断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