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家华

男,1957年生,湖北枝江人,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

专长:
环境经济学、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问题等。

成就:
主持或参加完成多项课题研究,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会议)论文100余篇,专著2部,译著1部。主编IPCC经济分析专家研讨会论文集两部(2000年 RIVM/IPCC出版),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影响报告一部(200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

科研经历:
1985年获硕士学位后到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88年获剑桥奖学金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1993年回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出站后受聘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 1996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1997-19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员、能源与环境顾问。1999- 2001年常驻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中国城镇化不走发达国家老路


  城镇化的指标不仅是城镇人口比率,更应注重经济效率提升,就业岗位和居民收入增加,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等,因此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有序推进市民化进程,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之源。21世纪中国的城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城镇化水平的表征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这意味着城镇化的核心是人。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1.3%;2012年的城镇化率已超过“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51.5%的水平。根据我国202...

Read more

全球资源关联安全与中国对策


  

  

  

  我们现在所说的资源安全问题,有三重内涵。首先是数量上的,就是绝对量上的安全,这是属于资源安全的第一个内涵。第二是资源的质量,我们现在所说的质量有很多,例如矿产品的品位即有效成分的含量,但这里最主要指的是由污染所引起的质量的退化,比如研究水污染,从数量上看有水,但是水被污染了,质量上不可以用。第三种内涵就是经济价格上面的,数量上没问题,也有好的品质,但是我们由于一些政治的、经济的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价格非常高,消费者支付不起。在垄断和操纵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价格问题。

  价格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是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第二是需求拉动的价格...

Read more

德班之后 直面2015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德班会议达成协议,使京都议定书得以延续,建立绿色气候基金,启动南北各方均参与减排承诺的德班平台的谈判机制。如何解读这一成果?未来谈判走向何方?中国能否将压力转换为机遇,推动国内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德班之后,国际社会聚焦于2015,我们准备好了吗?

 
  德班成果 各有所得
 
  德班会议在经过超长的加时谈判后呈现历史性的转折,各方达成一揽子协议,内容丰富,各有所得。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得到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终于在落实“巴厘路线...

Read more

实现中国绿色转型


  在减排方面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避免过激措施,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才会得到认可和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中国节能减排力度大、绩效好,单位GDP能耗下降幅度高达19.06%。从发展阶段、“十一五”绩效和资源禀赋等多方面总体来看,中国努力而可及的节能目标宜在15%,左右可各留2个百分点的余地,即不低于13%,不高于17%。

  2011年3月14日闭幕的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二五”规划的相关目标,节能指标为16%。“十一五”的大规模工程措施难以在“十二五”复...

Read more

气候变化谈判,中国可能出现角色模糊


  自哥本哈根会议后,气候变化谈判步履维艰,欲进还退。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达成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制度安排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于德班会议,似乎预期并不在德班会议自身,而在于德班能够为德班之后的气候进程,打下什么基础,定下什么调子。部分发达国家试图废止《京都议定书》,但是,气候进程不会因此而终结。非洲关于资金技术方面的利益诉求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对于中国,则更需要将目光放得远一些。德班会议很快就会过去,未来路更漫长而崎岖。

  快速启动资金需要加速

  由于气候问题的历史性与战略性特征,没有一个缔约方公开提出终止气候变化谈判。而且,德...

Read more

准确认识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适合中国国情吗?目前的认识似乎出现两个极端:一种认为,考虑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和能源资源禀赋特征,一旦低碳,中国的发展必将受到刚性约束,因而中国不能搞低碳经济;另一种看法则相反,认为低碳经济必须要搞,而且要有强制性约束指标,要通过对国际承诺减排,形成对中国低碳发展的“倒逼”机制,甚至认为是经济高速增长惹的祸,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那么,低碳经济就必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硬约束吗?硬性碳约束必然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吗?前者显然是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出现偏颇,后者则没有认识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过遏制发展来...

Read more

气候谈判将往何处去?


  12月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坎昆会议,预期没有哥本哈根会议高,结果也没有令人振奋之亮点。综观《坎昆协议》的具体内容,充满折中、妥协、过渡特性,实质进展不多。

  然而,坎昆会议让人神经为之紧张的,是《京都议定书》的存废问题,也即气候变化谈判双轨与并轨之争。从这个意义上,坎昆会议的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有实质进展或突破,而在于它有效阻止了哥本哈根协议的法律化,避免了《京都议定书》遭扼杀的厄运。

那么,2011年南非德班会议,应该如何展望?气候变化谈判为何出现多轨并行?双轨机制还可以走多远?对于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

  德班能走多远?

  坎昆会议阻止了气候协议谈判的“并...

Read more

低碳城市的界定及综合评价方法


  我们低碳城市建设和低碳转型是有着国际大势所趋的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也有国内的这样一种势在必行的强制要求,我们低碳城市建设确实是需要加快进程,从国际层面讲,哥本哈根协议内容非常清楚——2度温升的目标,要保证2度温升目标得以实现,温室气体绝对量的减排应该是肯定的。那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具有比较高的碳的生产力的话,那么我们企业就有竞争力,我们城市也就具有竞争力,而且如果我们的产品要想为消费者所接受,要想走向世界的话,那么我们也需要考虑产品的碳的生产力,碳的足迹,所以从方方面面讲,低碳转型应该是势在必行,...

Read more

低碳: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有观点认为,低碳就不经济,经济就不低碳。也有人分析表明,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一箭双雕,既能够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又可以让企业获利。但如果从产品角度来说,低碳因之于防范全球变暖,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不能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只有经济问题才能通过市场手段来解决。因为大家只有能获利才能形成市场,而不能获利的公共产品只能由非盈利性的组织提供。如果商业属性的主体以纯市场手段从事公共物品的提供,必然要影响其竞争力。在国际层面,如果一个国家如中国搞低碳而其他国家不搞,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将受到不利影响,最终整个地球可能难以低碳,气候变化问题照样不能解决。因而,低碳与经济根本就是相互矛盾的。

  这种观点...

Read more

走低碳之路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全球减排的背景下,循环的、生态的、绿色的产品如没有低碳标签,可能会失去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消费者可能不认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也有可能抵制。低碳关乎产品竞争力,并成为塑造企业乃至国家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最大的单体建筑太阳能屋面亮相上海世博会

不应成为约束发展的因子

  低碳经济强调的是碳的约束,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要求削减碳排放;无碳的活动,不受约束。

  解读低碳经济的内涵,可以看出,发展低碳与经济转型可以互为促进,低碳转型可以促发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有三种解读。一是绝对低碳,即零碳或无碳。能源供给来源于碳中型的生物燃料和无碳的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