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的界定及综合评价方法


  我们低碳城市建设和低碳转型是有着国际大势所趋的这样一种宏观背景,也有国内的这样一种势在必行的强制要求,我们低碳城市建设确实是需要加快进程,从国际层面讲,哥本哈根协议内容非常清楚——2度温升的目标,要保证2度温升目标得以实现,温室气体绝对量的减排应该是肯定的。那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相应的减排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具有比较高的碳的生产力的话,那么我们企业就有竞争力,我们城市也就具有竞争力,而且如果我们的产品要想为消费者所接受,要想走向世界的话,那么我们也需要考虑产品的碳的生产力,碳的足迹,所以从方方面面讲,低碳转型应该是势在必行,那么大家知道,中国向国际社会所承诺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在2020年相对于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这是言必行、行必果。

  那么我们这样转型,大家说中国的绩效并不是特别好,中国的排放还在增长,但是中国的转型应该说是非常有绩效,而且是一种战略性的,是为了我们的能源安全,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我们的人类社会没有能源的安全保障,社会就没法正常运行,生活质量就没法得到保证,那么能源安全事关我们的今天,也事关我们的未来,中国能源资源的禀赋是缺油少气富煤炭。我们用一些简单的数据,中国石油,按照我们现在的探明储量和可开采年限只有11.3年时间,那就有人说了,石油探明储量是可以随着科技进步不断有所增长的,但是我们别忘了,不管怎么增长我们的地球体积是不会增长的,那么这也就说明这样一种石油煤炭和化石能源的储量是有一种有限性的。前面有人讲,中国的机动车量2009年中国机动车是7000万辆,那么即使是7000万辆,我们每千人的拥有量也只有50辆,那么这相对于美国人每千人780辆,我们不足15分之1,相对于欧洲每千人550辆,我们不足10分之1,而我们的石油进口已经超过了50%,去年进口2亿吨,国内生产只有1.7亿吨,十年以后怎么办?我们说可以进口,进口以后且不说有没有石油进口,即使是可以进口,那么全世界的石油探明储量也是只够42年时间,这个并不遥远。

  我们说煤炭丰富,那么中国的煤炭相对来说储量是比较丰富,但是我们今天的使用量,2009年原煤开采超过30亿吨,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储采比只够38年时间,38年以后,中国将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这个时间并不遥远,所以当今的中国,我们低碳城市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侯变化,也是为了能源安全,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低碳城市首先应该有一个界定,什么叫低碳?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喊着很响亮的口号,要零碳城市,我们现在低碳转型,也有人说,我们要转向零碳,从长远看我们是需要这样,但是从目前看,我们这个绝对的零碳,在目前来讲,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今天中国所处在的这样一个城市化、工业化的阶段,当前成本比较高,供应数量比较有限,而且又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不可能保障我们今天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我们想一下,200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5.6亿吨,如果靠风能、太阳能的话,不可能想象能够保障我们原材料的生产,所以我们今天的低碳并不是要求绝对的零碳,我们是要求什么呢?一定目标的低碳,如果我们中国能够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0%到45%的目标,那么我们就是低碳,如果发达国家在2012年能够实现目标也是一个低碳,这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如果我们在有限的目标能够实现,就不断逼近低碳,当然还有相对的低碳,我们相对的低碳就是张三比李四低碳量,张三就是低碳,南京比上海低碳,南京就是低碳。这是一种可比的。

  我们说进行低碳城市的评估,首先要对低碳城市的一些指标进行相应的界定,比如碳的生产力指标,如果单位碳的排放,所产生的产出也高,那么我们就认为,它是低碳的。那么这个标准在目前来讲,我们就只能是根据全国平均的水平,如果能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在国内它就属于低碳的领先的,如果高于全世界的领先水平,那么我们就说,在全球范围内,它是低碳的,那么这个低碳指标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逼近的过程。

  还有就是低碳消费的指标,这跟低碳出行这件事是紧密联合的,美国人为什么人均碳排放超过20吨,因为美国是靠汽车运行的。我们1.8升汽车的排气量,每跑4000公里就有1吨,如果跑1万6000公里,一般在美国要跑2万公里,就是汽车人均就有5吨,就跟我们中国当前人均5吨的水平是持平的,所以这个出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当然我们人均生活,像温度,南京我们温度我们是调在26度,这跟有些发达国家在夏天把温度调到18度,穿得比较严实,那样一种生活方式应该来讲我们南京就是低碳的,那么当然了,我们还有低碳的这个能源指标,可再生能源、零碳能源,所占的比重高他就是低碳的,除了这些以外,我们强调低碳是一个过程,低碳城市建设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城市管理这方面,必须要有低碳的行动,哪样一些行动呢?就应该有这么一个低碳城市的规划,有明确的目标、步骤,有措施、手段,那么国家相关的一些低碳的规章制度,比如讲节能标准,低碳的节能标准,能够得以实现,那么这样一些对低碳城市建设非常重要。我们说怎样才可以做呢?显然是应该从源头做起,应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应该增加零碳能源的比例,当然我们从技术手段要提高效率,从消费上面我们要低碳的生活方式。

  从国际上,现在有很多低碳城市的动议,“C40城市”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动议,做了很多工作。地方城市联合会,地方政府联合会,也有相应的一些低碳城市建设的一些动议和很好的经验。有很多低碳城市建设的一些经验,互相交流,可资借鉴。

  在我们国内,现在低碳城市建设也是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紧密结合,尽管有区别,但是也都是有关联的。那么很多城市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讲保定的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德州,还有我们很多城市做了低碳城市规划,那么有些城市比如讲杭州,这个5万辆免费自行车,应该讲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低碳行动。

  我们说低碳城市建设从土地上面看,我们可以从结构、能效、可再生能源,在政策手段上面我们也有很多需要通过政府采取行动,企业、公众、全社会共同参与来打造低碳城市,那么从低碳城市,我们现在要看,我们说的工业革命是一种技术引领型的革命,是一种主动的,我们的低碳革命有自己的特点,就是一种被动的,它是一种在碳的刚性约束下的一种转型,一种被动的。那么中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间,就算是工业革命进程中间的后来者,那么后来者就是有一个优势,就在于我们有后发优势,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但是也有一个劣势,就是在碳约束的情况下,来完成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所受到的压力就特别大。

  我们说要低碳转型,我们说必须要先高碳才能低碳,这也是我们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困境,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没有高碳的话,那么我们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延滞,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要减慢,而且我们低碳发展的资金没有来源,在德国风能、太阳能都是有补贴的,补贴从哪来?在比较廉价的化石能源和核能,大家知道我们当初三峡大坝的建设,也是每度电增收三厘钱的三峡基金来建设的,如果这个电的消费三峡就没发建设,我们现在搞电动汽车的发展,那么显然是从我们一般的化石能源燃烧中间支出一定的费用来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如果没有我们常规的汽车发展,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保障电动汽车的发展,所以这就有这么一个悖论。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说低碳发展应该是势在必行,那么低碳就是我们城市的竞争力,低碳也就是我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