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马克思悖论”问题答曹国奇先生
曹国奇先生指出:从“价值”上看,资本家剥削了工人;从使用价值上看,工人剥削了资本家。他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克思悖论”。这个悖论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与人们的生活实际的矛盾。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马克思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当然不可能想到要去破解;曹国奇先生发现了,就必须考虑如何破解了。
破解一个悖论,要做两件工作:一是指出悖论产生的原因;二是提出消除悖论的方法。“马克思悖论”之所以产生,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错误:
...
作者文章归档:朱广启
劳动价值理论领域需要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一、现有的劳动价值理论类似于天文学上的地球中心说
人们天天可以看到日出日落,但是,对于地球和太阳者究竟谁是运动的中心却有不同的说法。在哥白尼以前,以托勒密为代表的一批天文学家持地球中心说。这种学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以及其他各个星体都围绕着地球运转。为了使这种理论与人们看到现象相一致,他们创造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到了公元 2世纪,这样理论发展到完备的程度,形成了著名的托勒密体系。这个体系用本轮、均轮、偏心轮、等大轮等一系列圆周运动,对每个天体找出一种组合,用以预告它的位置。这样的预告...
消灭剥削的三项措施——“劳资小同”、“区域中同”和“世界大同”
可人类享用的资源有两种:一是自然资源;二是知识资源。自然资源是自然界赋予的,知识资源是祖宗传下来的。这两种资源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
除了某些少量的自然资源(例如,氧气、阳光、水和野果等)以外,更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知识资源是不能空手利用的,要利用它们,必须具备一定的装置(例如,要利用风力,必须有风车;要利用原子能,必须有反应堆)。这样的装置不是天赐的,而是劳动产品。在商品社会中,这样的劳动产品通常会成为资本。谁掌...
公益事业——把用公共资源赚来的钱还给公众
在商品交换中,只有包含更多的“消费者必要劳动量”的商品才能赚到钱。而“消费者必要劳动量”来自于两个方面:(1)生产者的体力劳动;(2)生产者的脑力劳动。人的体力都是有限的,而且消耗以后必须得到补偿。体力所创造的财富与为补偿其消耗而消费的财富之间的差额很小。所以,单纯利用体力劳动能赚得的钱很少。只有在生产活动中较多地利用脑力劳动,才能够赚得较多的钱。
任何脑力劳动都是利用公共资源。(1)任何劳动脑力劳动都是在前人脑力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人的脑力劳动成果...
工人拿到多少工资才算没被剥削?
一、在企业内部,只有工人能过上与资本家同样的生活才算没受剥削
根据新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其中包含“消费者必要劳动量”决定的。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其交换价值也是由其中包含的“消费者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资本家是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者,所以,劳动力商品中包含的“消费者必要劳动量”应该由资本家评定。
资本家是怎样评定工人的劳动力中包含“消费者必要劳动量”呢?他有两种方法进行评定:(1)根据劳动力的市场价格进行评定。这样评定的&...
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忽悠——论“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中的忽悠
“忽悠”一词的意思是指没把事情弄明白就放过去了。故意使别人弄不明白,这叫忽悠别人。自己不进行认真考虑就放过去了,就忽悠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忽悠一下自己有时无大碍,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事事都弄明白,对有些事不得不忽悠。可是,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既不能忽悠自己,也不能忽悠别人。因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会被人们普遍地加以利用,任何一点忽悠都有可能给人们造成巨大损失。不仅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
有时,在我们认为是真理的理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