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物智慧赏析(管仲篇之十)


 军民团结一家亲才能战无不胜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是管仲在《管子》兵法篇里的一段话。意思是:养兵以道,则人民和睦;养兵以德,则人民团结。和睦团结就行动协调,协调就能一致,普遍地协调一致,那就谁也不能伤害了。

这段话讲得是军与民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还是狼与羊的关系事关国家的安全和安定。任何军队与人民都应当是鱼与水的关系。因为军队是由军人构成,每一个军人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所以我们的军队叫“人民军”,我们的战士叫“子弟兵”。同时,军队的给养离不开人民群众,军队的天职就是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群众,军队与人民是不可分隔的一个整体。而不是狼与羊的对立关系。什么时候军民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从鱼水情向狼羊恨的转变,什么时候的军队建设就发生了问题,走上了邪路,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外敌就会觊觎本国国土,国家就可能会走向崩溃或瓦解。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鱼与水的关系呢?管仲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明确指出,养兵有道,军队有德。这个“道”就是要遵循鱼与水的共存互利之道,是指军与民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德”就是军队的道德品质,要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政治家,都很懂得军民之间的鱼水情是何等重要,都非常重视军队的道德建设,他们的军队都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骁勇善战,攻必克,战必胜。远的不说,就拿中国近现代的军队来说吧:中国革命从1911年的武昌起义到1949年的新中国建立,历经38年,先后有北洋水师、北伐军、国民革命军、红军(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以及各路军阀和日伪军等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在中华大地上驰骋、角斗,最后的胜利者却是当初最弱小的解放军。就是源于这支军队有铁一般的纪律。早在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打人,不骂人。同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同年4月间,部队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镇,毛泽东在三十六石丘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从而奠定了中国工农红军统一纪律的基础。到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从此,内容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全军的统一纪律。正是这著名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保证了这支军队与人民始终保持着鱼水之情,并与人民达成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不是躲避,他们和人民是不分你我的一家人,人民群众穿是军装就是战士,战士脱下军装就是群众,军队的补员非常容易,从而使这支军队在战争中不断壮大。相反,而其他几支军队补员就要靠“抓壮丁”的方式来完成,人民群众见到其他军队惟恐避之不及。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纪律,他们的军队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有时还与人民争利,他们脱离了人民群众,也没有和人民群众达成一致目标,在许多事情上却常常与人民群众相对立,从而使这些军队在战争中不断消弱直到消亡。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军队取得革命的胜利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按照管仲这段话所讲的道理,我们回顾历史,可以清醒地看到,从那个时候各支军队就已经决出了胜负,对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预判。

那么最后确定下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什么呢?为了让后人铭记,我们特别留存于此:三大纪律:即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即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偿;不打人骂人;不损坏庄稼;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可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全部是着眼于建立良好军民关系的,也是加强军队道德修养的。有了这些,自然就会形成军民鱼水般的关系,从而也就形成了军民协调一致的大好局面。有了这样的局面,胜利也就只是早晚的了。可以说,近现代史上的这一事例再一次证明了管仲这一思想的伟大。

其实,无论是军队或者是其他什么团队,没有纪律就难以形成合力,也就没有战斗力。没有与相关各方的良好关系,形不成协调一致的良好局面,干什么事情都可能会阻力重重,或者势单力薄,难以成功。一个人也是如此,不能严以律己,任性自私,也就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做事情时很可能会孤立无援,难成大业。